萃取法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含油污泥简介 | 第10-11页 |
| ·含油污泥的特点 | 第10-11页 |
| ·含油污泥的危害 | 第11页 |
| ·含油污泥的处理标准 | 第11页 |
| ·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 | 第11-17页 |
| ·减量化处理 | 第12-14页 |
| ·资源化处理 | 第14-17页 |
| ·微乳液理论 | 第17-22页 |
|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性 | 第17-18页 |
| ·微乳液的分类 | 第18页 |
| ·微乳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 ·微乳液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微乳液的应用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23-31页 |
| ·溶剂萃取 | 第23-24页 |
| ·实验原理 | 第23页 |
| ·萃取过程中的基本参数 | 第23-24页 |
| ·微乳液萃取 | 第24-26页 |
| ·微乳液类型 | 第25页 |
| ·微乳液萃取原理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 ·含油污泥组成测定 | 第27-28页 |
| ·溶剂萃取实验 | 第28-29页 |
| ·微乳液配制及萃取实验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溶剂萃取法含油污泥资源化研究 | 第31-41页 |
| ·含油污泥组成 | 第31页 |
| ·平衡时间 | 第31-35页 |
| ·平衡时间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平衡时间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萃取曲线和饱和浓度 | 第35-37页 |
| ·萃取曲线 | 第35-36页 |
| ·饱和浓度 | 第36-37页 |
| ·分配比 | 第37-38页 |
| ·溶剂回收 | 第38-39页 |
| ·含油污泥萃取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微乳液配制 | 第41-64页 |
| ·微乳液配制 | 第41-45页 |
| ·醇度扫描 | 第41-42页 |
| ·盐度扫描 | 第42-43页 |
| ·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影响 | 第43-45页 |
| ·不同油相的对比实验 | 第45-49页 |
| ·不同油相的醇度扫描 | 第45-47页 |
| ·不同油相的盐度扫描 | 第47-48页 |
| ·表面活性剂影响 | 第48-49页 |
| ·醇和盐的含量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 第49-51页 |
| ·醇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盐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醇和盐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不同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盐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3-58页 |
| ·表面活性剂复配 | 第53-56页 |
| ·单一SDS 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效果比较 | 第56-58页 |
| ·温度影响 | 第58-60页 |
| ·微乳液的表征 | 第60-62页 |
| ·高速离心 | 第60页 |
| ·微乳液电导率 | 第60-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微乳液萃取法含油污泥资源化研究 | 第64-77页 |
| ·含油污泥组成 | 第64页 |
| ·微乳液萃取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 ·微乳液相态对含油污泥的萃取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 ·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萃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微乳液处理含油污泥 | 第66-76页 |
| ·微乳液处理油泥B | 第66-70页 |
| ·微乳液处理油泥C | 第70-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