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重大危险源的提出 | 第11-12页 |
·重大危险源研究的进展 | 第12-13页 |
·当前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面临的问题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分级的基本理论 | 第17-27页 |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及分类建议 | 第17-19页 |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 第17-18页 |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建议 | 第18-19页 |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技术 | 第19-20页 |
·危险物质的临界量 | 第19-20页 |
·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技术 | 第20-24页 |
·当前重大危险源的主要分级技术 | 第20-23页 |
·重大危险源危险性分级的依据 | 第23-24页 |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分级的相互关系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危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 | 第27-46页 |
·爆炸性危险物质的临界量 | 第27-31页 |
·TNT当量法的定义 | 第27页 |
·爆炸性危险物质临界量确定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K_(TNT)的确定 | 第28-31页 |
·易燃物质的临界量 | 第31-34页 |
·易燃液体物质的临界量 | 第31-32页 |
·易燃气体物质的临界量 | 第32-34页 |
·活性化学物质的临界量 | 第34-37页 |
·有机过氧化物危险特性的主要指标 | 第34-35页 |
·过氧化甲乙酮当量法的定义 | 第35-36页 |
·活性化学物质临界量确定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有毒物质的临界量 | 第37-39页 |
·硫化氢当量法的定义 | 第37页 |
·有毒物质临界量确定的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临界量定量计算的实例 | 第39-44页 |
·TNT当量法的应用 | 第39-40页 |
·汽油当量法的应用 | 第40-41页 |
·甲烷当量法的应用 | 第41-43页 |
·过氧化甲乙酮当量法的应用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重大危险源的监管 | 第46-76页 |
·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技术 | 第46-62页 |
·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方法简介 | 第46-47页 |
·化工厂危险程度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法的优点 | 第47-48页 |
·对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的改进 | 第48-52页 |
·化工厂危险程度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法的基本程序 | 第52-62页 |
·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估分级的实例验证 | 第62-71页 |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的重大危险源评估分级 | 第63-68页 |
·死亡半径法的重大危险源评估分级 | 第68页 |
·化工厂危险程度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法的评估分级 | 第68-70页 |
·几种重大危险源危险性分级方法的比较 | 第70-71页 |
·重大危险源的监管方式 | 第71-74页 |
·当前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1-73页 |
·强化重大危险源监管的若干建议 | 第73-74页 |
·本章结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