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序言第12-23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 选题意义第13-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19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研究概况第17-18页
  (二)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第18-19页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第19-23页
  (一) 研究目标第19-20页
  (二) 基本框架第20-23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考察第23-45页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主题第23-27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主题第23-25页
  (二) 确定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主题的客观历史依据第25-27页
 二、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考察第27-45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前提(1840年6月~1949年10月)──以获取现代性的资格与身份为目的的革命现代性的生成及其基本生效第28-33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酝酿发端阶段(1949年10月~1975年初)──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府主导型现代性的试步出场及其异化与断裂第33-36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形成阶段(1975年初~1992年10月)──以回归现代性理性本质为基点的市场主导型现代性的导入及其现实二重奏第36-41页
  (四)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阶段(1992年10月~现在)──以自觉的批判与反思为气质的全面发展型现代性的萌生及其对市场主导型现代性的修葺与模式重构第41-45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追溯第45-73页
 一、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根本指导第45-52页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催生了现代社会的基础和特征第45-47页
  (二) 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切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47-48页
  (三) 不同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形式是多样的第48-49页
  (四) 争取民族独立是落后国家进行正常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第49-50页
  (五)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高级阶段第50-52页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参照第52-62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对原生现代化理论的扬弃第53-54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对后发现代化理论的扬弃第54-59页
  (三)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新启示第59-62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基因第62-73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范畴深刻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第63-68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的提出得益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的继承和突破第68-70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包容、改造与整合是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当转换媒介来实现的第70-73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客观基础分析第73-95页
 一、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第73-77页
  (一) 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探讨第73-75页
  (二) 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第75-77页
 二、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作用第77-95页
  (一)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导意义第77-82页
  (二) 当代中国的一般国情及其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制第82-95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第95-115页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主要内涵第95-111页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思想方法第95-102页
  (二) 实践创新的方法第102-104页
  (三) 群众路线的方法第104-105页
  (四) 总结和借鉴的方法第105-107页
  (五) 矛盾分析的方法第107-110页
  (六) 系统分析的方法第110-111页
 二、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重要意义第111-115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理论意义第111-112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实践意义第112-115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阐释第115-157页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特色”内涵第115-121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统一第115-118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第118-119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第119-120页
  (四) 中国特色现代化是变与不变的统一第120-121页
 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目标设定第121-139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第121-124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第124-126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第126-133页
  (四)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第133-139页
 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第139-148页
  (一) 渐进式发展第139-142页
  (二) 跨越式发展第142-145页
  (三) 协调式发展第145-148页
 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第148-157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第149-150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与协同动力第150-152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第152-154页
  (四)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第154-157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模式归纳第157-179页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模式第157-172页
  (一) 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模式第158-161页
  (二) 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型模式第161-165页
  (三)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转型模式第165-172页
 二、中国特色区域现代化模式第172-179页
  (一)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及其比较第172-175页
  (二)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启示意义第175-179页
第七章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特征意义概括第179-189页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鲜明特征第179-184页
  (一) 超越思辨的实践性第179-180页
  (二) 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第180页
  (三) 贯彻始终的人民性第180-182页
  (四) 独具风格的民族性第182-183页
  (五) 强烈鲜明的时代性第183-184页
 二、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意义第184-189页
  (一)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第184-185页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第185-186页
  (三)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第186-187页
  (四)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借鉴第187-189页
结束语第189-193页
 (一)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基本结论第189页
 (二)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剖析第189-190页
 (三) 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几点启示第190-191页
 (四) 转型期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第191-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racle的电信级数据仓库查询优化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西安市实施在用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方案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