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在工业缝纫机上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课题产生背景 | 第8-12页 |
| ·电脑平缝机及其所用电机 | 第8-10页 |
| ·电脑平缝机的优势 | 第10页 |
| ·电脑平缝机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电脑平缝机技术难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 | 第12-14页 |
| ·永磁同步电机 | 第12-13页 |
| ·电脑平缝机伺服系统性能指标 | 第13页 |
| ·系统技术难点及应对方案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第15-24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 第15-17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3页 |
| ·三相定子坐标系中的模型 | 第17-18页 |
| ·静止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 ·旋转坐标系中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 第20-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系统的控制方案 | 第24-38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24-25页 |
| ·SVPWM及其实现 | 第25-33页 |
| ·电压空间矢量与磁链矢量的关系 | 第25-26页 |
| ·SVPWM的基本原理 | 第26-30页 |
| ·SVPWM算法及在 DSP上的实现 | 第30-33页 |
| ·防积分饱和PI控制器 | 第33-34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及速度、位置检测 | 第34-37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 | 第34-36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速度检测 | 第36-37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的制动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8-56页 |
| ·定点 DSP中数据的表示 | 第38-40页 |
| ·Q格式 | 第38-39页 |
| ·系统中各个变量的表示 | 第39-40页 |
| ·面向对象的编程理论与方法 | 第40-44页 |
| ·从 C到 C++ | 第40-41页 |
| ·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第41页 |
| ·用 C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编程 | 第41-44页 |
| ·混合编程 | 第44-47页 |
| ·C代码与汇编代码分开编写的混合编程法 | 第44-46页 |
| ·直接在 C程序中嵌入汇编代码 | 第46-47页 |
|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47页 |
| ·系统主要程序流程图 | 第47-55页 |
| ·DSP程序流程图 | 第47-53页 |
| ·液晶显示程序流程图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6-67页 |
| ·TMS320LF2407ADSP | 第57-58页 |
| ·系统的主要电路 | 第58-65页 |
| ·系统电源电路 | 第58-60页 |
| ·电机定子相电流采样电路 | 第60-61页 |
| ·PWM输出电路 | 第61页 |
| ·脚踏板电路 | 第61-62页 |
| ·功率驱动板 | 第62-63页 |
| ·电磁阀驱动电路 | 第63-64页 |
| ·系统故障保护电路 | 第64页 |
| ·液晶显示板 | 第64-65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系统的调试结果 | 第67-72页 |
| ·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 第67-69页 |
| ·脚踏板操作方法 | 第67-68页 |
| ·操作面板操作说明 | 第68-69页 |
| ·系统运行结果测试 | 第69-71页 |
| ·速度测试结果 | 第69-70页 |
| ·定位测试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