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异化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微生物概述 | 第13-14页 |
·微生物异化还原氧化铁的途经 | 第14-15页 |
·水稻土中的氧化铁转化与有机物的代谢 | 第15-20页 |
·水稻土中的氧化铁 | 第15-16页 |
·水稻土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 第16-18页 |
·异化Fe(III)还原过程中的有机物代谢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土壤活菌数浸提方法比较 | 第21-2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供试土壤与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2页 |
·平板培养基组成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 | 第26-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土壤及接种液制备 | 第26页 |
·试验方案及方法 | 第26-27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不同碳源对Fe(OH)_3 还原微生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来源微生物群落的Fe(OH)_3 还原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不同单糖对铁还原微生物异化还原的影响 | 第32-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供试土壤 | 第32-33页 |
·接种液的制备 | 第33页 |
·试验方案及采样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不同浓度单糖对Fe(OH)_3 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单糖的铁还原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来源微生物群落利用单糖的pH 变化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的异化FE(III)还原 | 第41-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供试土壤与接种液制备 | 第41页 |
·试验设置与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不同来源微生物群落利用可溶性淀粉的Fe(III)还原特征 | 第42-44页 |
·不同水稻土来源微生物群落利用淀粉的pH 值变化 | 第44-45页 |
·不同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对Fe(OH)_3 还原的影响 | 第45-47页 |
·培养温度对利用纤维素的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纯培养条件下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 | 第51-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1页 |
·菌液制备 | 第51页 |
·试验方案设计及方法 | 第51-52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铁还原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53页 |
·不同碳源对微生物铁还原能力及pH 的影响 | 第53-54页 |
·铁还原菌株的Fe(OH)_3 还原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Fe(OH)_3 还原过程中还原糖总量的变化趋势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特色及新见解 | 第60页 |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