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第2章 发展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17-26页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17-20页 |
·我国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 | 第20-22页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我国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 | 第21页 |
·当前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存在的误区 | 第21-22页 |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式 | 第22-24页 |
·建筑物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 第22-23页 |
·基础设施的改造 | 第23页 |
·人口规模的调整 | 第23-24页 |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 第24页 |
·街道格局保护与交通重组 | 第24页 |
·街区空间尺度控制 | 第24页 |
·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 第24-26页 |
第3章 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分析 | 第26-33页 |
·城市自然地域特征 | 第26-27页 |
·民族变迁与城市初建 | 第27页 |
·满文化兴起与清都城的建设 | 第27-28页 |
·板块拼贴式城市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第28-30页 |
·多元化的城市文化 | 第30-33页 |
·广泛丰富的历史遗迹 | 第30页 |
·富有缺憾美的满族文化 | 第30页 |
·萌芽中的东西文化融合 | 第30页 |
·发展中的工业文化史诗 | 第30-31页 |
·大俗大雅的民间艺术 | 第31-33页 |
第4章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特色分析 | 第33-49页 |
·历史沿革 | 第33-36页 |
·方城特色分析 | 第36-49页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36-39页 |
·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 第39-45页 |
·不同时期的文脉传承 | 第45-49页 |
第5章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 第49-66页 |
·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49-55页 |
·现状人口及建筑分布 | 第49页 |
·文物保护概况 | 第49-54页 |
·现状空间景观及建筑风貌特色 | 第54页 |
·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第54-55页 |
·保护体系 | 第55-58页 |
·世界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单位 | 第56页 |
·古城格局 | 第56-57页 |
·历史文化资源的恢复和挖掘 | 第57页 |
·新建改造区的控制和统一 | 第57-58页 |
·整体环境设施的标识性 | 第58页 |
·方城的发展与更新 | 第58-66页 |
·土地使用 | 第59页 |
·人口疏解 | 第59-60页 |
·旅游开发 | 第60-62页 |
·商业发展 | 第62-63页 |
·风格与色彩 | 第63-64页 |
·绿化与景观 | 第64页 |
·道路交通 | 第64-66页 |
第6章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施建议 | 第66-71页 |
·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目标 | 第66-67页 |
·保护原则 | 第66-67页 |
·保护目标 | 第67页 |
·保护更新的策略 | 第67-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图表索引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