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课题概况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 第11-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2-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 第15-21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6-21页 |
第3章 层序划分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1-52页 |
·地震主要界面研究 | 第21-27页 |
·层位标定 | 第21-22页 |
·精细地震解释 | 第22页 |
·主要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 | 第22-27页 |
·主要界面特征 | 第27-40页 |
·寒武—下奥陶统与结晶基底的界面(Pre-Siq区域性不整合面) | 第28-30页 |
·上奥陶统Sarah组与Saq组界面(Pre-Sarah区域不整合面) | 第30-33页 |
·Pre-Qusaiba不整合面—海侵上超不整合面 | 第33-34页 |
·PRE-TAWIL不整合面——海平面下降造成南部边缘沉积间断 | 第34-36页 |
·Pre-Unayzah区域性不整合面 | 第36-38页 |
·Pre-Khuff区域性不整合面 | 第38-40页 |
·各级层序划分及特征 | 第40-46页 |
·一级层序划分(构造层序) | 第40-41页 |
·二级层序划分 | 第41-43页 |
·三级沉积层序的沉积特征 | 第43页 |
·准层序组(体系域)划分与层序特征 | 第43-46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46-49页 |
·层序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第4章 地层特征 | 第52-64页 |
·地层特征 | 第52-63页 |
·奥陶系SARAH组Ⅰ7(Ts2) | 第52-53页 |
·志留系QALIBAH组Ⅰ8(Ts3) | 第53-55页 |
·Sharawra段Ⅰ9(Ts4) | 第55-56页 |
·泥盆系JAUF组Ⅱ2(Ts6) | 第56-57页 |
·石炭系-二叠系JUWAYL组(广义UNAYZAH组B+C)Ⅲ1(Ts8) | 第57-59页 |
·二叠系UNAYZAH组-AⅢ2(Ts9) | 第59-61页 |
·二叠系KHUFF组Ⅲ4(Ts10) | 第61-63页 |
·地层横向对比 | 第63-64页 |
第5章 沉积体系特征 | 第64-87页 |
·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 | 第64页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64-71页 |
·研究区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71-87页 |
·奥陶纪 | 第71-72页 |
·志留纪 | 第72-73页 |
·泥盆纪 | 第73-81页 |
·石炭-二叠纪 | 第81页 |
·晚二叠纪 | 第81-87页 |
第6章 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 | 第87-99页 |
·特殊地震反射特征 | 第87-90页 |
·KHUFF组蒸发盆地相的萨布哈 | 第87页 |
·KHUFF组的前积反射和斜反射 | 第87页 |
·UNAYZAH组的风成沙丘 | 第87-88页 |
·QALIBAH组的水进型和水退型三角洲 | 第88-89页 |
·SARAH组的冰川、冰帽沉积 | 第89-90页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90-94页 |
·储层岩性特征与储层沉积相 | 第94-97页 |
·层序发育与储层关系 | 第97-98页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