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潮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概述 | 第12页 |
|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 ·国外现状分析 | 第13页 |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2章 建筑室内空间形态的历史性研究 | 第15-32页 |
| ·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 | 第15-32页 |
| ·古典主义──秩序、对称、明确 | 第15-19页 |
| ·现代主义──开敞、模糊、多视角 | 第19-26页 |
| ·后“现代主义”──多元、片段、模糊 | 第26-32页 |
| 第3章 艺术思潮与室内设计发展的融合 | 第32-96页 |
| ·现代主义时期 | 第32-33页 |
| ·立体主义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 第33-54页 |
| ·“风格派”绘画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 第34-35页 |
| ·俄国构成主义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 第35-38页 |
|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 第38-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后“现代主义”时期 | 第54-91页 |
| ·波普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融合 | 第54-80页 |
| ·未来主义艺术与“高技派”的融合 | 第80-81页 |
| ·表现主义艺术与新表现主义设计的融合 | 第81-84页 |
| ·行动绘画与解构主义设计的融合 | 第84-86页 |
| ·极少主义艺术与极少主义设计的融合 | 第86-91页 |
| ·小结 | 第91-96页 |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美学观的区别 | 第91-93页 |
|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界想 | 第93-96页 |
| 第4章 当代室内设计主要设计手法的总结 | 第96-135页 |
| ·文脉主义 | 第96-105页 |
| ·历史复兴 | 第96-100页 |
| ·新地域风 | 第100-103页 |
| ·文脉主义的室内改造及设计 | 第103-104页 |
| ·关于文脉主义的发展 | 第104-105页 |
| ·解构主义 | 第105-112页 |
| ·弗兰克·盖里 | 第106-108页 |
| ·彼得·埃森曼 | 第108-110页 |
| ·伯纳德·屈米 | 第110-112页 |
| ·设计手法 | 第112页 |
| ·新表现主义 | 第112-118页 |
| ·意旨主张 | 第113-114页 |
| ·设计手法 | 第114-118页 |
| ·趋向 | 第118页 |
| ·高技派 | 第118-129页 |
| ·意旨主张 | 第119-120页 |
| ·手法分析 | 第120-127页 |
| ·新一代“高技派”设计思想中的气候观 | 第127-129页 |
| ·新现代主义 | 第129-135页 |
| ·新现代主义的特征 | 第130-131页 |
| ·实例分析 | 第131-135页 |
| 第5章 对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启示 | 第135-146页 |
| ·艺术概念与设计思维 | 第135-136页 |
| ·传统复兴与本土文化的回归 | 第136-144页 |
| ·民族形式的新探索 | 第136-139页 |
| ·如何处理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 ·地域性风格──吸收地方艺术精髓 | 第140-142页 |
| ·地域性风格的四大发展途径 | 第142-143页 |
| ·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可持续发展观 | 第143-144页 |
| ·小结 | 第144-146页 |
| 结论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