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喷液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室内空气污染 | 第11-17页 |
| ·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 ·化学污染 | 第11-12页 |
| ·物理污染 | 第12页 |
| ·生物污染 | 第12-14页 |
| ·放射性污染 | 第14页 |
| ·甲醛污染 | 第14页 |
|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标准 | 第14-16页 |
| ·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 | 第14-15页 |
|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第15-16页 |
|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 第16-17页 |
| ·控制污染源 | 第16页 |
| ·改善室内的通风设施 | 第16页 |
| ·使用净化技术 | 第16-17页 |
| ·纳米TiO_2光催化净化室内空气 | 第17-21页 |
| ·纳米微粒的基本性质 | 第17-18页 |
|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7-18页 |
| ·小尺寸效应 | 第18页 |
| ·表面效应 | 第18页 |
| ·介电限域效应 | 第18页 |
| ·纳米TiO_2的光催化原理 | 第18-19页 |
| ·纳米TiO_2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 ·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19页 |
| ·降解无机污染物 | 第19-21页 |
| ·纳米TiO_2光催化的杀菌功能与特点 | 第21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光催化喷液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3-32页 |
| ·国内外光催化产品现状 | 第23-24页 |
| ·国外光催化产品现状 | 第23页 |
| ·国内光催化产品现状 | 第23-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 ·试剂 | 第24页 |
| ·仪器 | 第24-25页 |
| ·制备步骤 | 第25页 |
| ·光催化喷液成分配比 | 第25页 |
| ·不含成膜剂的光催化喷液 | 第25页 |
| ·成膜剂的筛选 | 第25页 |
| ·喷涂方式比较 | 第25-26页 |
| ·光催化喷液的表征 | 第26-31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26-29页 |
|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光催化喷液降解甲醛研究 | 第32-45页 |
| ·甲醛的存在及其危害 | 第32-34页 |
| ·甲醛的理化特征 | 第32页 |
| ·甲醛的来源 | 第32-33页 |
|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现行关于甲醛的标准 | 第34-36页 |
| ·甲醛的限量标准 | 第34-36页 |
| ·甲醛的检测方法 | 第36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36页 |
| ·色谱法 | 第36页 |
| ·电化学法 | 第36页 |
| ·化学滴定法 | 第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 ·试剂 | 第36-37页 |
| ·仪器 | 第37-38页 |
| ·检测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设备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9页 |
| ·甲醛自然衰减实验 | 第39-40页 |
| ·未添加成膜剂的光催化降解甲醛效果 | 第40-42页 |
| ·成膜剂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喷刷方式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光催化喷液抗菌抗病毒性能研究 | 第45-53页 |
| ·室内生物污染 | 第45-48页 |
| ·室内生物污染的定义 | 第45-46页 |
| ·室内生物污染的来源 | 第46页 |
| ·室内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46-47页 |
| ·我国对室内空气生物污染的标准 | 第47页 |
| ·防治室内生物污染的对策 | 第47-48页 |
| ·改善室内环境 | 第47页 |
| ·采用室内空气净化与微生物杀灭技术 | 第47-48页 |
| ·纳米TiO_2的光催化杀菌作用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 ·抗菌实验 | 第48-49页 |
| ·乙肝表面抗原破坏实验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 ·抗菌实验结果 | 第50页 |
| ·乙肝表面抗原破坏实验 | 第50-51页 |
| ·光催化对室内空气负离子数的影响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净化器设计及其去除室内PM10性能研究 | 第53-63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53-54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定义 | 第53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 第53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 第53-54页 |
| ·国内外关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评价标准 | 第54-55页 |
| ·国外关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评价标准 | 第54页 |
| ·国内关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规定与标准 | 第54-55页 |
| ·可吸入颗粒物处理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 ·测定方法 | 第56页 |
| ·实验装置 | 第56-58页 |
| ·曝气式净化装置 | 第56-57页 |
| ·横流式净化装置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 ·曝气式净化 | 第58-59页 |
| ·横流式净化 | 第59-60页 |
| ·塑料环填料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 第59-60页 |
| ·多孔填料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录 | 第71-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