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裁判
引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程序性裁判概论 | 第9-15页 |
一、程序及裁判 | 第9-11页 |
(一) 程序的含义及功能 | 第9-10页 |
(二) 裁判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程序性裁判 | 第11-15页 |
(一) 程序性裁判的含义 | 第11-13页 |
(二) 程序性裁判的特征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程序性裁判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15-22页 |
一、程序性裁判的对象—程序性争议 | 第15-16页 |
二、程序性裁判的依据—程序性法律规则 | 第16-17页 |
三、程序性裁判的控辩双方 | 第17页 |
四、程序性裁判的裁判者—法院 | 第17-20页 |
(一) 应由法院而非检察机关担当的理由 | 第18-19页 |
(二) 应由法院而非法官个人担当的理由 | 第19-20页 |
五、程序性裁判机制 | 第20-22页 |
第三部分 程序性裁判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一、司法审查理论 | 第22-24页 |
二、人权保障理论 | 第24-26页 |
三、程序正义理论 | 第26-28页 |
四、司法权保障理论 | 第28-31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程序性裁判的现状及问题 | 第31-42页 |
一、我国程序性裁判的现状 | 第31-35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32-35页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一) 程序性法律规则存在严重缺陷 | 第35-37页 |
(二) 裁判对象的范围狭窄或者缺失 | 第37-42页 |
第五部分 我国程序性裁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42-51页 |
一、完善程序性法律规则 | 第42-45页 |
(一) 程序性裁判的启动程序规则 | 第42-43页 |
(二) 程序性裁判的证明程序规则 | 第43页 |
(三) 程序性裁判的裁决规则 | 第43-44页 |
(四) 程序性裁判的救济规则 | 第44-45页 |
(五) 建立合理的证据排除规则 | 第45页 |
二、拓宽程序性裁判的范围,使其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 | 第45-51页 |
(一) 建立审判前程序中的程序性裁判 | 第45-46页 |
(二) 进一步完善庭前审查程序中程序性裁判 | 第46-47页 |
(三) 进一步完善一审程序中程序性裁判 | 第47-48页 |
(四) 进一步完善二审程序中程序性裁判 | 第48-49页 |
(五) 建立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程序性裁判 | 第49页 |
(六) 建立刑罚执行程序中的程序性裁判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