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三坊七巷的概况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1页 |
·三坊七巷的由来 | 第11-12页 |
·繁荣的近代三坊七巷 | 第12-15页 |
第3章 近代三坊七巷发展特点的成因分析 | 第15-24页 |
·前言 | 第15页 |
·区域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 第15-18页 |
·躁动的、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族群 | 第18-21页 |
·价值重建过程中的行为互动 | 第21-24页 |
第4章 三坊七巷与近代文化 | 第24-49页 |
·前言 | 第24页 |
·三坊七巷与近代思想 | 第24-29页 |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与“中体西用”观 | 第25-27页 |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西学思想体系 | 第27-29页 |
·三坊七巷与近代海军 | 第29-34页 |
·近代中国军舰、战舰在福建的成长 | 第30-32页 |
·福建海军和萨镇冰、林葆怿、刘冠雄、蓝建枢等近代著名海军将领 | 第32-34页 |
·三坊七巷与近代工业 | 第34-38页 |
·沈葆桢与福建造船业 | 第35-36页 |
·“电光刘”资本集团与福建工业的发展 | 第36-38页 |
·三坊七巷与近代教育 | 第38-43页 |
·福建近代新式教育的拓荒者──末代帝师陈宝琛 | 第39-41页 |
·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41-42页 |
·林白水、刘崇佑和林长民创办新式学堂的尝试 | 第42-43页 |
·三坊七巷与近代文学 | 第43-49页 |
·译界泰斗严复及其“信、达、雅” | 第43-45页 |
·近代书法家郑孝胥 | 第45-46页 |
·不会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与《茶花女》 | 第46-49页 |
第5章 近代三坊七巷与现代和谐 | 第49-53页 |
·前言 | 第49页 |
·文化流变与街区保护 | 第49-50页 |
·历史文化遗产与精神文明内涵的挖掘 | 第50-51页 |
·人文景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注释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