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7-9页 |
三、论文框架设置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界定 | 第10-15页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第10-12页 |
二、核心概念释析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宪政分析 | 第15-22页 |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宪政法理基础 | 第15-16页 |
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宪政理论审视 | 第16-21页 |
三、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传播理论背景 | 第22-39页 |
一、组织传播理论背景:组织界限沟通者 | 第22-23页 |
二、人际传播理论背景:符号整释者 | 第23-26页 |
三、议程设置理论背景:舆论引导者 | 第26-30页 |
四、“把关人”理论背景:控制者 | 第30-32页 |
五、态度改变理论背景:说服者 | 第32-36页 |
六、媒体隐性功能理论背景:政府形象代言人 | 第36-37页 |
七、信息社会理论背景:信息代理者 | 第37-38页 |
八、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公共关系学解读 | 第39-47页 |
一、政府和公众沟通的主渠道——解释政府行为,传播政府形象 | 第39-41页 |
二、政府媒体公关的主战场——优化媒介关系,赢得正面宣传 | 第41-43页 |
三、危机公关中政府媒介管理的主途径——积极应对危机,规避媒体事件 | 第43-45页 |
四、对外宣传报道的主阵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优化国家形象 | 第45-46页 |
五、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当代新闻理论阐释 | 第47-52页 |
一、坚持新闻性原则,实现有效传播 | 第47-48页 |
二、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 | 第48-50页 |
三、坚持指导性原则,正确引导舆论 | 第50-51页 |
四、小结 | 第51-52页 |
余论 | 第5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