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节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的基础理论 | 第17-29页 |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概述 | 第17页 |
·梁柱连接节点分类 | 第17-21页 |
·节点分类概述 | 第17-19页 |
·连接节点量化分类方法 | 第19-21页 |
·节点连接时遵循的原则 | 第21-23页 |
·强柱弱梁的规定 | 第21-22页 |
·节点域抗剪承载力的规定 | 第22页 |
·连接承载力的规定 | 第22-23页 |
·节点转动能力的规定 | 第23页 |
·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 | 第23-26页 |
·柔性连接 | 第23-24页 |
·半刚性连接 | 第24-25页 |
·刚性连接 | 第25-26页 |
·弱轴方向连接计算理论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节点数值分析的有限元理论及试验验证 | 第29-39页 |
·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29页 |
·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9-32页 |
·非线性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塑性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概述 | 第32-33页 |
·本文分析采用的单元 | 第33页 |
·钢材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3-34页 |
·破坏准则 | 第34-35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主要参数计算结果比较 | 第36-37页 |
·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比较 | 第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钢框架梁柱双向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 第39-5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概述 | 第39页 |
·节点模型尺寸 | 第39-41页 |
·有限元计算 | 第41-4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3页 |
·刚度分析 | 第43-44页 |
·关键部位的应力分析 | 第44-52页 |
·滞回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改进的弱轴连接形式参数分析 | 第54-64页 |
·SP2系列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试件的选取 | 第54页 |
·有限元计算 | 第54-55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受拉翼缘连接板和柱子翼缘焊接处的应力分布 | 第55-59页 |
·受拉翼缘连接板和梁翼缘焊接处的应力分布 | 第59-60页 |
·连接板和柱子腹板焊接处以及X=0.245m处梁翼缘上的应力分布 | 第60-61页 |
·柱子腹板横断面上的应力分布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