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摘要 | 第1-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第10-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1.1.2.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 第16-18页 |
1.3.1.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论文架构 | 第17-18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1 开征遗产及赠与税必要性与意义 | 第18页 |
2.2 关于遗产及赠与税实物抵缴的立论根据 | 第18-20页 |
2.3 国外实物抵缴相关规定 | 第20-23页 |
2.4 以非货币资金抵缴遗赠税方式的探讨 | 第23-25页 |
2.4.1 实物抵缴范围 | 第23页 |
2.4.2 公共设施抵缴遗赠税 | 第23-24页 |
2.4.3 未上市(柜)股票抵缴遗赠税 | 第24-25页 |
3 台湾开征遗产及赠与税的简单回顾与问题探讨 | 第25-54页 |
3.1 遗产及赠与税之起源 | 第25页 |
3.2 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制订、修改过程和特点 | 第25-28页 |
3.2.1 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制订与修改过程 | 第25-27页 |
3.2.2.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主要特点 | 第27-28页 |
3.3 台湾遗产税与赠与税之课税范围、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规定 | 第28-35页 |
3.3.1 遗产税之课税范围、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规定 | 第28-32页 |
3.3.2 赠与税之课税范围、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规定 | 第32-35页 |
3.4 遗产及赠与税之稽征 | 第35-37页 |
3.4.1 申报期限 | 第35页 |
3.4.2 申报人 | 第35-36页 |
3.4.3 稽征业务单位的权责区分 | 第36页 |
3.4.4 稽征业务单位的审核职责内容区分 | 第36-37页 |
3.5 征税实务中抵缴遗产税及赠与税方法及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3.5.1 抵缴遗产税及赠与税方法及现状 | 第37-42页 |
3.5.2 公共设施保留地抵缴遗产及赠与税的相关规定 | 第42页 |
3.6 遗产及赠与税对经济之影响:两种相反之观点 | 第42-45页 |
3.6.1 遗产及赠与税之负面评价观点 | 第43-44页 |
3.6.2 遗产及赠与税之正面评价观点 | 第44-45页 |
3.7 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总体评价与相关问题之探讨 | 第45-54页 |
3.7.1 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总体评价 | 第45-50页 |
3.7.2 台湾遗产及赠与税的相关问题剖析 | 第50-54页 |
4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 第54-59页 |
4.1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 第54-56页 |
4.1.1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现实意义 | 第54-56页 |
4.1.2 开征遗赠税的必要性 | 第56页 |
4.2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条件与可能性 | 第56-59页 |
4.2.1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有利条件 | 第56-57页 |
4.2.2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之可能性 | 第57-59页 |
5 中国大陆遗产及赠与税架构的初步设想 | 第59-68页 |
5.1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及赠与税的不利环境分析 | 第59-60页 |
5.1.1 台湾开征遗产及赠与税的环境分析 | 第59页 |
5.1.2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及赠与税的不利环境分析 | 第59-60页 |
5.2 中国大陆开征遗产税之课税范围、税率及应纳税额之探讨 | 第60-63页 |
5.2.1 开征遗产税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60-61页 |
5.2.2 开征遗产税之课税范围 | 第61页 |
5.2.3 遗产税税率之设想 | 第61-62页 |
5.2.4 免税项目之设想 | 第62页 |
5.2.5 扣除项目金额之设想 | 第62-63页 |
5.2.6 免税额和应纳税额之设想 | 第63页 |
5.3 遗产税与赠与税的配合方式 | 第63页 |
5.4 试拟中国大陆遗产及赠与税之征收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 | 第63-66页 |
5.4.1 征收管理办法 | 第63-65页 |
5.4.2 配套措施 | 第65-66页 |
5.5 规划中国大陆遗产税与赠与税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词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