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7页 |
·国内外补偿理论 | 第7-11页 |
·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7-10页 |
·补偿模式 | 第10-11页 |
·补偿标准 | 第11页 |
·国内外实行公益林补偿实践 | 第11-14页 |
·国外生态公益林补偿实践 | 第11-12页 |
·国内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 | 第12-13页 |
·国内补偿的实践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实际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集体公益林可持续经营 | 第17-29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17-18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 第17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模式 | 第17-18页 |
·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特点 | 第18-20页 |
·经营方式 | 第18-19页 |
·经营措施 | 第19-20页 |
·集体公益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补偿资金低,补偿资金向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倾斜 | 第20-21页 |
·补偿资金分配落实困难 | 第21页 |
·经营管理粗放 | 第21-22页 |
·经营者意愿没有得到尊重 | 第22页 |
·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22-23页 |
·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系 | 第23页 |
·集体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 | 第23-29页 |
·慎重考虑公益林规模 | 第23-24页 |
·兼顾保护与发展 | 第24-27页 |
·发展替代产业 | 第27-28页 |
·集体生态公益林国有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 | 第29-34页 |
·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公益林的公共物品性质 | 第29页 |
·平衡商品林与公益林利益 | 第29页 |
·集体公益林权益与效益不对称 | 第29-30页 |
·影响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因素 | 第30-31页 |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 第30-31页 |
·生态质量 | 第31页 |
·生态位置 | 第31页 |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实际经济损失 | 第31页 |
·补偿资金来源 | 第31-34页 |
·由受益者承担补偿费用 | 第31-32页 |
·开征森林生态税 | 第32页 |
·国债投入 | 第32-33页 |
·发行彩票 | 第33页 |
·国有股减持的部分所得 | 第33页 |
·金融机构存款利息税的部分所得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补偿案例分析 | 第34-53页 |
·苍梧县概况 | 第34-3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35页 |
·森林资源 | 第35页 |
·苍梧县生态公益林的现状 | 第35-36页 |
·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和比例 | 第35-36页 |
·二级林种面积及其布局 | 第36页 |
·生态公益林树种面积及林龄比例 | 第36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36-40页 |
·公益林效益评价的原则和范围 | 第37页 |
·公益林效益评价方法 | 第37页 |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 第37-38页 |
·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苍梧县集体公益林补偿标准 | 第40-48页 |
·权益损失补偿 | 第41-46页 |
·基于公益林碳汇功能的补偿 | 第46-48页 |
·苍梧县公益林补偿与经营措施 | 第48-53页 |
·尽快落实权益补偿──按受益补偿原则征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费 | 第48-49页 |
·补偿方式的恰当选择 | 第49-50页 |
·补偿金的到位发放 | 第50页 |
·公益林的管护 | 第50-51页 |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 第51页 |
·政策保障措施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