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2页 |
| ·水稻病毒病及传统防治方法 | 第9-10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10-13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 ·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农杆菌菌株及特征 | 第11页 |
|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的因素 | 第11-13页 |
| ·农杆菌菌株的类型 | 第11页 |
| ·农杆菌菌株高侵染活力的生长时期及有效去除 | 第11页 |
| ·转化受体 | 第11-12页 |
| ·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启动子 | 第13页 |
| ·培养基 | 第13页 |
| ·植物抗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利用来源于病毒自身的基因或基因的调控系统来获得抗病毒植株 | 第13-17页 |
| ·衣壳蛋白基因 | 第13-14页 |
| ·复制酶基因 | 第14-15页 |
| ·移动蛋白基因 | 第15-16页 |
| ·反义RNA技术 | 第16页 |
| ·缺陷干扰型RNA | 第16页 |
| ·RNAi技术 | 第16-17页 |
| ·核酶 | 第17页 |
| ·非病毒基因提供的抗性 | 第17-18页 |
| ·干扰素 | 第17页 |
| ·抗体基因 | 第17-18页 |
| ·其它的抗植物病毒的抑制剂 | 第18页 |
| ·利用水稻体内存在的抗病毒基因 | 第18页 |
| ·植物病毒的寄主因子 | 第18-23页 |
| ·与RNA病毒复制相关寄主因子的发现 | 第19-20页 |
| ·研究植物RNA病毒寄主因子基因的两个模式系统 | 第20-21页 |
| ·拟南芥/烟草花叶病毒系统 | 第20页 |
| ·酵母/雀麦花叶病毒系统 | 第20-21页 |
| ·现已证实功能的植物RNA病毒寄主因子 | 第21-23页 |
| ·AtTOM1基因 | 第21页 |
| ·AtTOM2基因 | 第21页 |
| ·AtTOM3基因 | 第21-22页 |
| ·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基因 | 第22页 |
| ·VSM1基因 | 第22页 |
| ·CUM1和CUM2基因 | 第22页 |
| ·LSM1基因 | 第22-23页 |
| ·OLE1基因 | 第23页 |
| ·YDJ1基因 | 第23页 |
| ·Dedlp基因 | 第23页 |
| ·基因沉默 | 第23-30页 |
| ·转录后基因沉默——植物防御病毒的一种机制 | 第24-25页 |
| ·RNA沉默和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作用机制 | 第25-27页 |
|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机制 | 第27-28页 |
| ·RNA沉默的功能 | 第28-29页 |
| ·基因沉默的方法 | 第29-30页 |
| ·反义RNA技术 | 第29-30页 |
| ·RNA干涉技术 | 第30页 |
|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3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 ·材料 | 第32-36页 |
|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32-33页 |
| ·菌株及质粒 | 第32-33页 |
| ·菌株培养条件 | 第33页 |
| ·菌种保存 | 第33页 |
| ·抗生素 | 第33-34页 |
| ·酶、化学试剂 | 第34页 |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6页 |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36-40页 |
| ·水稻总DNA的提取(CTAB法) | 第36页 |
|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 ·PCR反应 | 第37页 |
| ·质粒DNA的转化 | 第37-38页 |
| ·RbCl_2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7-38页 |
| ·质粒DNA的热冲击转化 | 第38页 |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 ·三亲结合法向农杆菌导入目的质粒 | 第39页 |
| ·内切酶反应 | 第39页 |
| ·从凝胶中回收目的DNA片段 | 第39-40页 |
| ·载体的脱磷酸化处理 | 第40页 |
| ·突出DNA片段末端的补平 | 第40页 |
| ·DNA连接反应 | 第40页 |
| ·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40-44页 |
| ·水稻组织培养和转化的培养基 | 第40-41页 |
| ·水稻种子的灭菌 | 第41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41-42页 |
| ·水稻转化的基本程序 | 第42页 |
|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42页 |
| ·共培养 | 第42页 |
| ·筛选培养 | 第42页 |
| ·抗性愈伤组织预分化 | 第42页 |
|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成小苗 | 第42-43页 |
| ·抗性植株壮苗、炼苗及移栽 | 第43页 |
| ·转基因的水稻的PCR检测 | 第43-44页 |
| ·用于PCR检测转基因水稻的总DNA的微量提取 | 第43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引物设计 | 第43页 |
| ·PCR产物的测序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68页 |
| ·水稻OsTOM3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50页 |
| ·OsTOM3全长基因的PCR克隆 | 第44-46页 |
| ·OsTOM3全长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 ·重组质粒的连接 | 第47-48页 |
| ·OsTOM3基因组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 ·OsTOM3反义RNA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 | 第49-50页 |
| ·水稻OsTOM3 RNAi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0-54页 |
| ·水稻OsTOM3 RNAi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0-52页 |
| ·OsTOM3 RNAi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2-53页 |
| ·OsTOM3 RNAi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 | 第53-54页 |
| ·OsTOM3 cDNA正义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 ·OsTOM3 cDNA PCR扩增 | 第54页 |
| ·OsTOM3 cDNA重组质粒鉴定 | 第54页 |
| ·OsTOM3 cDNA正义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 ·OsTOM3 cDNA正义及反义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 | 第56页 |
| ·OsTOM3基因表达重组质粒对水稻台北309的转化 | 第56-64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TP309转化条件的建立 | 第56-59页 |
| ·2,4-D对水稻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水稻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 | 第57-58页 |
| ·不同的侵染时间对台北309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水稻OsTOM3基因对TP309的转化及再生 | 第59-64页 |
| ·转化受体的准备 | 第59-60页 |
| ·对水稻的转化和筛选 | 第60-61页 |
| ·拟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1-63页 |
| ·白化苗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 第63-64页 |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和转化效率的分析 | 第64-68页 |
| ·转化效率的分析 | 第64页 |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64-68页 |
| ·台北309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64-66页 |
| ·台北309转基因植株的PCR产物序列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68-71页 |
| ·水稻OsTOM3基因 | 第68-69页 |
| ·水稻的遗传转化 | 第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A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