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排汽湿度微波谐振腔测量技术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汽轮机排汽湿度计算与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 ·汽轮机排汽湿度计算 | 第14-22页 |
| ·汽轮机排汽湿度测量 | 第22-26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汽轮机排汽湿度在线分析 | 第29-45页 |
| ·汽轮机排汽湿度在线分析模型 | 第29-32页 |
| ·汽轮机排汽量的计算 | 第32-37页 |
| ·汽轮机排汽湿度(排汽焓)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 第37-41页 |
| ·汽轮机排汽平均湿度(焓)计算实例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汽轮机排汽湿度的谐振腔微扰测量法原理 | 第45-55页 |
| ·汽轮机排汽的介电特性 | 第45-49页 |
| ·蒸汽湿度的微波谐振腔微扰测量法原理 | 第49-51页 |
| ·谐振腔工作模式的选取及蒸汽湿度与谐振频率关系 | 第51-54页 |
| ·谐振腔类型及工作模式的选取 | 第51-53页 |
| ·蒸汽湿度与谐振腔谐振频偏关系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微波谐振腔微扰法蒸汽湿度测量技术研究 | 第55-81页 |
| ·蒸汽湿度的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量系统 | 第55-60页 |
| ·双谐振腔测量系统 | 第55-59页 |
| ·单谐振腔测量系统 | 第59-60页 |
| ·工作频率的选择 | 第60-61页 |
| ·谐振腔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 第61-67页 |
| ·谐振腔的基本结构 | 第61-62页 |
| ·谐振腔与矩形波导间耦合结构的设计 | 第62-64页 |
| ·谐振腔的端部(分隔器)结构 | 第64-67页 |
| ·谐振腔的高频电磁特性分析 | 第67-68页 |
| ·谐振腔处流场数值分析及其入口端结构设计 | 第68-79页 |
| ·谐振腔处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模型 | 第69-74页 |
| ·谐振腔处流场数值分析 | 第74-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湿蒸汽实验系统 | 第81-93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湿蒸汽实验系统 | 第81-82页 |
| ·喷管内蒸汽自发凝结流动特征 | 第82-84页 |
| ·水滴在过热蒸汽中加热及汽化过程分析 | 第84-89页 |
| ·液滴与蒸汽间的传热传质模型 | 第84-87页 |
| ·水滴汽化长度计算 | 第87-89页 |
| ·实验膨胀喷管 | 第89-91页 |
| ·实验相关参数测量 | 第91-92页 |
| ·压力温度测量 | 第91页 |
| ·取样管内凝结水分的清除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蒸汽自发凝结的模拟计算与实验测量 | 第93-115页 |
| ·蒸汽自发凝结两相流动数值模型 | 第93-97页 |
| ·自发凝结成核以及水滴生长模型 | 第94-95页 |
| ·汽液两相流场的流动控制方程 | 第95-97页 |
| ·喷管中一维凝结流动模拟计算及模型验证 | 第97-103页 |
| ·流动控制方程 | 第97-98页 |
| ·数值模型验证与经验系数选取 | 第98-103页 |
| ·蒸汽在喷管内自发凝结流动模拟计算与实验测量 | 第103-105页 |
| ·影响湿度测量精度的因素及误差分析 | 第105-114页 |
| ·温度变化的对湿度测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谐振腔内壁水膜对湿度测量的影响 | 第107-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附图 | 第129-13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