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融合菌的调剖驱油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历史及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历史及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历史及现状 | 第10-11页 |
·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 第11-12页 |
·微生物调剖驱油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地面发酵法 | 第12-14页 |
·地下发酵法 | 第14-15页 |
·微生物调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菌种问题 | 第15-16页 |
·培养基问题 | 第16页 |
·油藏微生物生态问题 | 第16页 |
·现场检测问题 | 第16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原生质体融合菌的性能评价及培养基优选 | 第18-37页 |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育种 | 第18-21页 |
·微生物菌种的筛选 | 第18-19页 |
·采油微生物育种 | 第19-20页 |
·原生质体融合菌种的制备 | 第20-21页 |
·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的油藏条件 | 第21-23页 |
·原生质体融合菌种与亲本菌的性能评价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菌种的生物特征研究 | 第25-27页 |
·菌种生长代谢的适应条件研究 | 第27-31页 |
·菌种生长能力研究 | 第31-33页 |
·菌种培养基的优选 | 第33-3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37-56页 |
·原生质体融合菌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能力 | 第37-4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原生质体融合菌及代谢产物对岩心的封堵能力 | 第42-4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原生质体融合菌调剖渗流特征研究 | 第44-49页 |
·流度控制作用 | 第44-47页 |
·调剖作用 | 第47-49页 |
·不同因素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 第49-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原生质体融合菌的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 第56-71页 |
·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现状 | 第56-58页 |
·微生物对油层的直接作用 | 第56-57页 |
·微生物对油层的间接作用 | 第57-58页 |
·FH菌调剖微观机理研究 | 第58-64页 |
·微观仿真透明模型实验原理与特征 | 第58-59页 |
·模型和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4页 |
·环境扫描电镜分析微生物调剖堵水机理 | 第64-70页 |
·环境扫描电镜的介绍 | 第64-66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6-6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