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三针”为主与颈夹脊为主治疗气血不足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24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10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0-12页 |
| ·试验设计 | 第10页 |
| ·随机 | 第10页 |
| ·对照 | 第10页 |
| ·盲法 | 第10页 |
| ·样本含量 | 第1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病例来源和资料 | 第11页 |
| ·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11-12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入选标准 | 第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中止试验的条件 | 第12页 |
| ·脱落、剔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 第12页 |
| 3 试验方案 | 第12-17页 |
| ·取穴及取穴标准 | 第12-13页 |
| ·取穴 | 第12页 |
| ·取穴标准 | 第12-13页 |
| ·针灸器具 | 第13页 |
| ·操作方法 | 第13页 |
| ·工作流程 | 第13-14页 |
| ·一般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4-16页 |
| ·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总积分评价 | 第14-15页 |
| ·疼痛评定 | 第15页 |
| ·数字分级评分法(NRS) | 第15页 |
| ·现有疼痛强度(PPI) | 第15页 |
| ·关节活动度评定 | 第15-16页 |
| ·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 ·关节活动度的评分 | 第16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6-17页 |
| ·质量控制 | 第17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17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17-22页 |
| ·受试人群分析 | 第17-19页 |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7-18页 |
|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 第18页 |
|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 ·疗效评价 | 第19-22页 |
|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19页 |
| ·治疗前后两组自身对照 | 第19-20页 |
| ·治疗后两组间对照 | 第20页 |
| ·一个月后随访情况对照 | 第20-22页 |
| ·不良反应 | 第22页 |
| 5 小结 | 第22-24页 |
| 讨论 | 第24-32页 |
| 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4-25页 |
| ·风寒湿痹阻 | 第24页 |
| ·气血失和 | 第24-25页 |
| ·肝肾亏虚 | 第25页 |
| 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5-26页 |
| ·长期低头工作 | 第25-26页 |
| ·内外平衡力的失衡 | 第26页 |
| ·其他因素 | 第26页 |
| 3 针灸处方选择与分析 | 第26-29页 |
| ·针灸处方选择 | 第26-27页 |
| ·针灸处方分析 | 第27-29页 |
| 4 对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0页 |
| ·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总积分评价 | 第29页 |
| ·疼痛的评价 | 第29-30页 |
| ·疼痛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指压力度的大小 | 第30页 |
| ·颈椎生理功能的评价 | 第30页 |
| 5 对结果的分析 | 第30-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附件1 近10年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3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件2 知情同意书 | 第48-49页 |
| 附件3 临床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 附件4 颈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观察表 | 第50-52页 |
| 附件5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