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研究 | 第11-18页 |
| (一)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二) 我国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彰显了创建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迫切性 | 第12-18页 |
| 1、农村社区与社区教育的内涵分析 | 第12-13页 |
| 2、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 | 第13-14页 |
| 3、现代农村社区政治的发展孕育了社区教育 | 第14-15页 |
| 4、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素质 | 第15-16页 |
| 5、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素质不可或缺的因素 | 第16-18页 |
| 二、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 第18-25页 |
| (一) 早期萌芽阶段:探索、实践 | 第18-19页 |
| (二) 兴起阶段:自发形式 | 第19-20页 |
| (三) 发展阶段:自觉组织 | 第20-23页 |
| 1、建立了以乡镇社区教育为主的组织实体 | 第20页 |
| 2、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实施机构 | 第20-21页 |
| 3、确立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21-22页 |
| 4、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第22-23页 |
| (四) 我国现代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基本框架构建 | 第25-38页 |
| (一) 主要参照系 | 第25-31页 |
| 1、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 | 第25-27页 |
| 2、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 | 第27-30页 |
| 3、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成果对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启迪 | 第30-31页 |
| (二) 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 1、终身教育思想原则 | 第31-32页 |
| 2、促进居民全面发展的原则 | 第32页 |
| 3、差异性原则 | 第32-33页 |
| (三) 发展框架构建 | 第33-38页 |
| 1、总体目标 | 第33页 |
| 2、具体规划 | 第33-34页 |
| 3、基本框架构 | 第34-38页 |
| (1) 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 第34-36页 |
| (2) 新农村学习化社区的构建 | 第36-38页 |
|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展望 | 第38-44页 |
| (一) 政府参与、统筹规划,建立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管理体制 | 第38页 |
| (二) 各方协助、筹措经费,保障新农村社区教育有效运行 | 第38-39页 |
| (三) 整合资源、优化环境,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 | 第39-40页 |
| (四) 培养骨干、建设队伍,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 | 第40页 |
| (五) 树立理念、创建载体,提高农村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 | 第40-41页 |
| (六) 因地制宜、梯度推进,逐步实现新农村社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 | 第41-42页 |
| (七) 提供范式、借鉴经验,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 | 第42页 |
| (八) 发展经济、积累资金,为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