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34页 |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 第15-18页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5-17页 |
·我国水资源未来趋势预测 | 第17-18页 |
·中国洪灾损失情况 | 第18-19页 |
·我国现状防洪能力总体评价 | 第19-21页 |
·发达国家的防洪方略 | 第21-30页 |
·美国防洪方略调整的标志性事件及其分析 | 第21-24页 |
·日本在防洪方略调整方面的做法及其分析 | 第24-25页 |
·在防洪方略方面我国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什么 | 第25-27页 |
·中、美、日三国防洪形势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2 洪水资源管理及洪水效应转化模式研究 | 第34-53页 |
·洪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34-41页 |
·关于洪水 | 第34-36页 |
·关于洪灾 | 第36-38页 |
·关于洪水管理 | 第38-41页 |
·洪水资源与洪水灾害的可管理性 | 第41-44页 |
·洪水资源和洪水灾害的特性 | 第41-43页 |
·洪水风险的可管理性 | 第43-44页 |
·洪水灾害与资源效应转化模式研究 | 第44-49页 |
·洪水灾害与资源的表现形式 | 第45-47页 |
·人与自然和谐的洪水资源管理模式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3 水基系统理论及洪水管理的内涵与实践 | 第53-71页 |
·水基系统理论 | 第53-59页 |
·水基系统的基本涵义 | 第53页 |
·水基系统概念模型 | 第53-56页 |
·水基系统评价指标确定 | 第56-59页 |
·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历史定位 | 第59-64页 |
·中国水旱灾害特点与评价 | 第59-60页 |
·我国治水思路的两个历史阶段 | 第60页 |
·防洪方略调整的必然性 | 第60-63页 |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 | 第63-64页 |
·关于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内涵 | 第64-66页 |
·洪水管理的目标 | 第64页 |
·洪水管理的内涵实质 | 第64-66页 |
·洪水管理是对控制洪水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66页 |
·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理论基础 | 第66-67页 |
·符合唯物辩证法 | 第66页 |
·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 第66-67页 |
·符合风险理论 | 第67页 |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防洪理念指导下的防洪工作 | 第67-68页 |
·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实现途径要点 | 第68-69页 |
·必备条件 | 第68页 |
·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工作要点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4 洪水资源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 | 第71-90页 |
·洪水资源利用概述 | 第71-72页 |
·洪水资源利用内涵和本质 | 第71页 |
·洪水资源利用发展方向 | 第71-72页 |
·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研究 | 第72-76页 |
·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定义 | 第73-74页 |
·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的结构 | 第74-75页 |
·水库洪水资源利用模式 | 第75页 |
·蓄滞洪区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 第75-76页 |
·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实现 | 第76页 |
·流域洪水资源潜力分析 | 第76-79页 |
·洪水资源化潜力的定义 | 第76页 |
·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研究 | 第76-78页 |
·松辽流域洪水资源潜力分析算例 | 第78-79页 |
·流域洪水资源配置 | 第79-84页 |
·洪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79-81页 |
·配置准则 | 第81页 |
·洪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 | 第81-84页 |
·响应洪水资源利用需求的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法 | 第84-88页 |
·响应洪水资源利用需求的水库群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 第84-86页 |
·响应洪水资源利用需求的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分析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5 洪水资源风险管理过程研究及效益分析 | 第90-119页 |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分析 | 第90-94页 |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的定义 | 第90页 |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属性 | 第90-92页 |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特性 | 第92-94页 |
·洪水资源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 | 第94-97页 |
·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94页 |
·风险识别 | 第94-95页 |
·风险分析与耦合风险模型 | 第95-96页 |
·风险处理与控制 | 第96-97页 |
·风险决策 | 第97页 |
·洪水资源利用效益计算 | 第97-100页 |
·效益计算方法概述 | 第98页 |
·洪水资源效益计算的一般流程 | 第98-100页 |
·洪水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分析 | 第100-102页 |
·洪水风险区划 | 第102-104页 |
·频率区划 | 第102-103页 |
·洪水致灾特征区划 | 第103-104页 |
·洪水灾害风险区划 | 第104页 |
·洪水风险评价指标 | 第104-108页 |
·期望损失与期望效益 | 第104-105页 |
·水灾宏观损失率与洪水资源利用影响率 | 第105页 |
·防洪保护率 | 第105-106页 |
·减灾率、风险减少率与资源利用率 | 第106-107页 |
·考虑洪水资源利用的防洪效益 | 第107页 |
·风险分担率 | 第107页 |
·洪水风险转移率 | 第107-108页 |
·洪灾损失与洪水资源利用效益评估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第108-113页 |
·洪灾损失分类和洪灾损失评估与预测流程 | 第109-110页 |
·洪灾损失评估与预测模型 | 第110-113页 |
·实例分析 | 第11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6 实用洪水保险研究 | 第119-140页 |
·国内外洪水保险简况 | 第119-126页 |
·经济连带模式 | 第119-122页 |
·灾害共济模式 | 第122-123页 |
·相互保险模式 | 第123-124页 |
·国内洪水保险的实践 | 第124-126页 |
·洪水保险的期望效用模型 | 第126-132页 |
·效用的定义 | 第126-127页 |
·效用的“等价性”原理 | 第127-128页 |
·不确定性和概率风险 | 第128页 |
·效用风险函数和期望效用风险 | 第128-130页 |
·洪水保险的期望效用模型 | 第130-132页 |
·中国开展洪水保险的基本思路 | 第132-134页 |
·非赢利性与政策性兼有的强制保险 | 第132页 |
·为洪水保险制定必须的法律依据 | 第132-133页 |
·编制洪水风险图 | 第133页 |
·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核灾体制 | 第133页 |
·充分发挥再保险功能 | 第133-134页 |
·洪水风险图制作 | 第134-137页 |
·洪水风险图定义 | 第134页 |
·风险图编制的一般步骤 | 第134页 |
·洪水风险分析方法 | 第134-137页 |
·我国实施洪水保险的框架意见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本文总结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3页 |
作者在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著作、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