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邻里关系淡化,精神生活贫乏 | 第10页 |
| ·现有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居住需求 | 第10-11页 |
| ·缺乏对居住需求的真正关注 | 第11页 |
|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类似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论文框架与脉络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的概念和释义 | 第16-23页 |
| ·城市集合住宅概念 | 第16-18页 |
| ·有关城市 | 第16页 |
| ·有关住宅 | 第16-17页 |
| ·集合住宅 | 第17-18页 |
| ·本文对“城市集合住宅”的限定 | 第18页 |
| ·“过渡空间”概念 | 第18-22页 |
| ·私密性空间 | 第18-19页 |
| ·公共性空间 | 第19-20页 |
| ·过渡空间 | 第20-21页 |
| ·灰空间与模糊空间 | 第21-22页 |
| ·本文对“过渡空间”的限定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城市住宅过渡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7页 |
| ·人的交往心理 | 第23-28页 |
| ·交往是人的更高需要 | 第23-24页 |
| ·交往心理特征 | 第24-25页 |
| ·中国人交往心理的独特性 | 第25页 |
| ·城市集合住宅中人的交往 | 第25-28页 |
|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中环境心理学 | 第28-30页 |
|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结合 | 第28页 |
| ·空间的距离 | 第28-29页 |
| ·人在环境中的心理 | 第29-30页 |
|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中的行为学 | 第30-31页 |
| ·居住区行为分类 | 第30页 |
| ·必要性行为 | 第30-31页 |
| ·随意性行为 | 第31页 |
| ·柔性边界 | 第31-33页 |
| ·柔性边界的定义 | 第31页 |
| ·柔性边界的设计方法 | 第31页 |
| ·连续性作用 | 第31-33页 |
| ·防卫空间 | 第33-34页 |
| ·纽曼防卫空间 | 第33页 |
| ·减少犯罪的设计手法 | 第33页 |
|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的防卫作用 | 第33-34页 |
| ·防卫不能过度 | 第34页 |
| ·领域空间 | 第34-35页 |
| ·领域空间与领域层次 | 第34页 |
| ·领域空间的凝聚力作用 | 第34-35页 |
| ·领域空间设计原则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设计形式的改良 | 第37-62页 |
| ·底层架空过渡空间 | 第37-41页 |
| ·底层架空过渡空间概念 | 第37页 |
| ·底层架空的优点 | 第37-38页 |
| ·底层架空过渡空间特点 | 第38页 |
| ·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 ·设计手法 | 第39-40页 |
| ·架空的形式 | 第40-41页 |
| ·其他 | 第41页 |
| ·院落过渡空间 | 第41-45页 |
| ·院落情结及产生的源动力 | 第41-42页 |
| ·过渡性特点及其中的交往行为 | 第42-43页 |
| ·设计原则 | 第43-45页 |
| ·空中庭院 | 第45页 |
| ·门厅过渡空间设计 | 第45-47页 |
| ·门厅的特点及过渡性 | 第45-46页 |
| ·门厅的形式探讨与地域性 | 第46-47页 |
| ·门厅内活动的特点 | 第47页 |
| ·设计原则与手法 | 第47页 |
| ·连廊过渡空间 | 第47-53页 |
| ·连廊及其作用 | 第47-50页 |
| ·连廊过渡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50页 |
| ·连廊的形式 | 第50-51页 |
| ·外廊过渡空间 | 第51-52页 |
| ·内廊过渡空间 | 第52-53页 |
| ·阳台过渡空间 | 第53-57页 |
| ·现状 | 第53页 |
| ·过渡性体现 | 第53-55页 |
| ·阳台的分类(图3-51至3-53) | 第55-56页 |
| ·设计原则 | 第56页 |
| ·阳台的地域性限制 | 第56-57页 |
| ·阳台与连廊的共营 | 第57页 |
| ·屋顶过渡空间 | 第57-60页 |
| ·产生及优缺点 | 第57-58页 |
| ·屋顶过渡空间的类型 | 第58-59页 |
| ·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 ·屋顶花园的植物 | 第60页 |
| ·屋顶花园新科技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设计形式的补充 | 第62-75页 |
| ·户前过渡空间 | 第62-67页 |
| ·户前空间的现状及深入分析 | 第62-63页 |
| ·过渡性体现 | 第63-64页 |
| ·户前过渡空间设计分析 | 第64-65页 |
| ·设计原则 | 第65-66页 |
| ·设计分析 | 第66-67页 |
| ·楼梯间休息平台过渡空间 | 第67-74页 |
| ·楼梯间的使用现状 | 第67页 |
| ·休息平台过渡空间及其优点 | 第67-68页 |
| ·休息平台过渡空间的形式探讨 | 第68-69页 |
| ·过渡性体现 | 第69-70页 |
| ·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 ·有限空间中的巧妙设计 | 第71-72页 |
| ·实际设计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75-83页 |
| ·六甲集合住宅 | 第75-78页 |
| ·项目概况 | 第75页 |
| ·多层次过渡空间提供交流场所 | 第75-76页 |
| ·住区中人的行为研究 | 第76-78页 |
| ·沈阳新华壹品居住小区 | 第78-80页 |
| ·大连山海云天项目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附录 A 问卷调查内容及统计结果 | 第86-92页 |
| 附录 B 户前过渡空间要素 | 第92-93页 |
| 附录 C 院门围墙对领域感的确定 | 第93-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