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5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介 | 第10-13页 |
·PEMFC 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 | 第11-12页 |
·PEMFC 技术进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PEMFC 内水传递现象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PEMFC 内水传递现象研究进展 | 第15-33页 |
·水传递现象的实验研究 | 第15-24页 |
·中子成像方法 | 第16-17页 |
·核磁共振方法 | 第17-19页 |
·可视化燃料电池方法 | 第19-21页 |
·水平衡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气相色谱方法 | 第23-24页 |
·PEMFC 水传递现象的模型研究 | 第24-33页 |
·固体电介质膜内的水传递和分布模型 | 第25-26页 |
·CFD 全电池模型 | 第26-28页 |
·气-液两相流模型 | 第28-33页 |
·文献小结 | 第33-34页 |
·论文研究设想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第二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传递影响因素 | 第45-65页 |
·水平衡实验原理 | 第45-47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平衡实验测试 | 第47-50页 |
·实验用MEA 的制备 | 第47-49页 |
·水平衡实验测试平台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增湿器相对湿度校正实验 | 第50-53页 |
·操作温度对电池内水传递过程及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阴极相对湿度对电池内水传递过程及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阴极过量系数对电池内水传递过程及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不同厚度的膜内水传递过程比较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符号说明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三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不增湿操作可行性分析 | 第65-86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PEMFC 电阻测量 | 第67页 |
·PEMFC 水平衡实验 | 第67-68页 |
·主要讨论参数及定义 | 第68-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2页 |
·不同操作条件下的电池内阻变化 | 第70-74页 |
·薄膜内的水传递和平衡过程 | 第74-82页 |
·电流密度对电池内水传递及平衡的影响 | 第74-78页 |
·阴极相对湿度对电池内水传递及平衡的影响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符号说明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四章 水在质子交换膜内的传递机理及数学模型 | 第86-112页 |
·水在质子交换膜中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描述 | 第86-92页 |
·质子交换膜的水合作用 | 第86-89页 |
·聚合物在液体中的膨胀理论 | 第89-91页 |
·质子交换膜内的传递现象 | 第91-92页 |
·水蒸气水合作用下的聚合物膜内的传递现象 | 第91-92页 |
·液态水合作用下的聚合物膜内的传递现象 | 第92页 |
·水在质子交换膜内传递的数学模型 | 第92-107页 |
·实验 | 第93-94页 |
·模型假设 | 第94-95页 |
·水在膜内的扩散模型 | 第95-96页 |
·水在流道内的运动 | 第96-97页 |
·Fick 扩散系数表达式 | 第97-99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99-101页 |
·液态水在质子交换膜内的传递和分布 | 第101-107页 |
·传递通量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膜内水含量分布 | 第102-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 | 第112-137页 |
·流道表面的亲水性、憎水性对流道内气液两相流的影响 | 第113-130页 |
·建模区域 | 第113页 |
·建模理论 | 第113-116页 |
·边界条件 | 第116页 |
·网格设置 | 第116-117页 |
·算例设置 | 第117-1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0页 |
·单液滴在亲水性或憎水性表面的运动 | 第119-120页 |
·液膜在亲水性或憎水性表面的运动 | 第120-123页 |
·液膜在表面性质不均匀的表面的运动 | 第123-127页 |
·不同匹配条件下流道内的液相和气相分布 | 第127-130页 |
·三通道直条型流场内的气、液两相流 | 第130-134页 |
·建模区域及网格划分 | 第130-1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结论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7-139页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