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68页 |
第一章 植物修复技术的涵义 | 第11-17页 |
·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 第11-12页 |
·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植物提取 | 第13页 |
·植物挥发 | 第13-14页 |
·植物降解 | 第14页 |
·植物稳定 | 第14页 |
·植物根际降解 | 第14-15页 |
·植物根际过滤 | 第15页 |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及其机理 | 第17-31页 |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 | 第17-18页 |
·植物的吸附、吸收和同化作用 | 第17-18页 |
·植物的滞尘、减尘作用 | 第18页 |
·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 | 第18-21页 |
·藻类的修复作用 | 第19-20页 |
·高等植物的修复作用 | 第20-21页 |
·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 | 第21-29页 |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21-24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24-29页 |
·植物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第31-4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31-32页 |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 第32-35页 |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3页 |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植物细胞的遗传毒害 | 第35页 |
·对植物的间接伤害 | 第35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 | 第35-40页 |
·避性 | 第36-37页 |
·耐性 | 第37-39页 |
·抗重金属生态型的形成 | 第39-40页 |
·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 | 第40-41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超积累植物研究进展 | 第43-68页 |
·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和特征 | 第43-44页 |
·几种典型超积累植物 | 第44-46页 |
·超积累植物对根际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 | 第46-47页 |
·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 第47-50页 |
·重金属跨根细胞膜运输 | 第47-48页 |
·重金属在根共质体内运输及分室化 | 第48页 |
·木质部运输 | 第48-49页 |
·重金属在叶细胞中运输及分室化 | 第49-50页 |
·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 | 第50-61页 |
·有机酸 | 第50-56页 |
·金属硫蛋白 | 第56-57页 |
·植物螯合态 | 第57-60页 |
·植物抗氧化防卫反应 | 第60-61页 |
·重金属抗性或积累基因的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的实施 | 第61-68页 |
·金属跨膜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 | 第61-64页 |
·应用转基因技术过量生产金属硫蛋白的研究 | 第64-65页 |
·应用转基因技术过量生产植物螯合肽的研究 | 第65-66页 |
·细菌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及作用 | 第66页 |
·其它异源基因的表达及作用 | 第66-68页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68-151页 |
第五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68-7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68-70页 |
·辽宁地区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68-69页 |
·Cd超积累植物的发现 | 第69-70页 |
·研究内容 | 第70-72页 |
第六章 超积累植物对Cd耐性的有机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72-94页 |
·龙葵对Cd耐性的有机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72-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植物对Cd的耐性特征(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74-75页 |
·植物对Cd的积累特征(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75-78页 |
·植物叶片有机酸含量变化(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78-79页 |
·植物叶片有机酸与镉积累的相关分析(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球果蔊菜对Cd耐性的有机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84-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1页 |
·植物对Cd的耐性特征(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85-86页 |
·植物对Cd的积累特征(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86-89页 |
·植物叶片有机酸含量变化(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89-90页 |
·植物叶片有机酸与镉积累的相关分析(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PCs在超积累植物对Cd耐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94-107页 |
·PCs在龙葵对Cd耐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94-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0页 |
·植物对Cd的耐性特征(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96-97页 |
·植物对Cd的积累特征(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97-98页 |
·Cd处理对植物根系及叶片PCs诱导量的影响(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98-99页 |
·植物根系及叶片内PCs的诱导量与镉积累的关系(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PCs在球果蔊菜对Cd耐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3-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植物对Cd的耐性特征(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03页 |
·植物对Cd的积累特征(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03页 |
·Cd 处理对植物根系及叶片 PCs 诱导量的影响(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03-104页 |
·植物根系及叶片内PCs的诱导量与镉积累的关系(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抗氧化酶系统在超积累植物对Cd耐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7-137页 |
·龙葵对Cd诱导的氧化胁迫响应 | 第107-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0页 |
·植物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110-112页 |
·植物Cd含量(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112-113页 |
·Cd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Cd胁迫对植物MDA含量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相关分析 | 第117-120页 |
·讨论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球果蔊菜对Cd诱导的氧化胁迫响应 | 第123-1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4页 |
·植物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24-127页 |
·植物Cd含量(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27-128页 |
·Cd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Cd胁迫对植物MDA含量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相关分析 | 第131-134页 |
·讨论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九章 超积累植物对Cd耐性的脯氨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137-151页 |
·龙葵对Cd耐性的脯氨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137-1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7-1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2页 |
·植物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138页 |
·植物Cd含量(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138页 |
·Cd胁迫下脯氨酸的积累(龙葵与茄子比较) | 第138-139页 |
·相关分析 | 第139-142页 |
·讨论 | 第142-143页 |
·小结 | 第143-144页 |
·球果蔊菜对Cd耐性的脯氨酸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4-1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4-148页 |
·植物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44页 |
·植物Cd含量(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44页 |
·Cd胁迫下脯氨酸的积累(球果蔊菜与风花菜比较) | 第144-146页 |
·相关分析 | 第146-148页 |
·讨论 | 第148-149页 |
·小结 | 第149-151页 |
研究结论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8页 |
发表文章及专著撰写情况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