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23-53页 |
1 引言 | 第23-24页 |
2 室温磷光分析法 | 第24-31页 |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 | 第24-25页 |
·胶束增稳室温磷光法 | 第25-27页 |
·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 | 第27-28页 |
·敏化/猝灭室温磷光法 | 第28-29页 |
·胶态微晶室温磷光法 | 第29页 |
·微乳状液增稳室温磷光法 | 第29-30页 |
·微囊增稳室温磷光法 | 第30-31页 |
·无保护介质流体室温磷光 | 第31页 |
3 室温磷光的研究参数及手段 | 第31-32页 |
·磷光光谱 | 第31-32页 |
·磷光寿命 | 第32页 |
·磷光偏振 | 第32页 |
·磷光探针技术 | 第32页 |
4. 室温磷光法的应用研究 | 第32-35页 |
·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 第33-34页 |
·DNA检测 | 第33页 |
·蛋白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 第33-34页 |
·磷光传感器 | 第34-35页 |
5. 蛋白质研究简述 | 第35-40页 |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第35-36页 |
·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 第36-38页 |
·血清白蛋白简述 | 第38-40页 |
6. 本论文工作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立题背景 | 第40页 |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原创性和新颖性 | 第4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第二章 蛋白质荧光、室温磷光研究 | 第53-63页 |
1. 引言 | 第5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3-54页 |
·实验步骤 | 第54-55页 |
·蛋白质荧光测量 | 第54页 |
·蛋白质室温磷光测量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蛋白质的发光光谱 | 第55页 |
·环境因素对蛋白质磷光行为的影响 | 第55-57页 |
·KI的影响 | 第55页 |
·pH的影响 | 第55-56页 |
·Na_2SO_3的影响 | 第56页 |
·磷光分析特性 | 第56-57页 |
·蛋白质的光谱特性研究 | 第57-58页 |
·磷光及荧光寿命研究 | 第57-58页 |
·磷光及荧光偏振研究 | 第58页 |
·外界因素诱导蛋白质变性行为研究 | 第58-60页 |
·SDS对蛋白质的影响 | 第58-60页 |
·pH的影响 | 第60页 |
·有机溶剂的影响 | 第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三章 非手性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3-77页 |
1 引言 | 第63-6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4页 |
·实验步骤 | 第64-65页 |
·磷光猝灭测量 | 第64-65页 |
·荧光猝灭测量 | 第65页 |
·同步荧光测量 | 第65页 |
·吸收光谱测量 | 第6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粪卟啉Ⅰ、Ⅲ胆红素及胆绿素对血清白蛋白荧光、磷光光谱的影响 | 第65-67页 |
·粪卟啉Ⅰ、Ⅲ胆红素及胆绿素对血清白蛋白荧光、磷光猝灭行为研究 | 第67-71页 |
·蛋白质荧光、磷光猝灭机理探讨 | 第71-72页 |
·两对非手性分子与蛋白质键合研究 | 第72页 |
·蛋白质构型变化研究 | 第72-75页 |
4.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四章 血清白蛋白对“假对映体”的识别作用研究 | 第77-87页 |
1 引言 | 第77-7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仪器和试剂验 | 第78页 |
·实验步骤 | 第78-79页 |
·磷光猝灭测量 | 第78页 |
·同步荧光测量 | 第78-79页 |
·吸收光谱测量 | 第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5页 |
·奎宁和奎尼丁对血清白蛋白质的磷光光谱的影响 | 第79页 |
·基于蛋白质磷光猝灭的假对映体分子识别研究 | 第79-82页 |
·蛋白质磷光猝灭机理探讨 | 第82-83页 |
·奎宁和奎尼丁对蛋白质构型的影响 | 第83-85页 |
4. 结论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基于血清白蛋白室温磷光猝灭研究β-受体阻断剂对映异构体的识别 | 第87-102页 |
1 引言 | 第87-8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88页 |
·实验步骤 | 第88-89页 |
·磷光猝灭测量 | 第88-89页 |
·荧光猝灭测量 | 第89页 |
·同步荧光测量 | 第8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0页 |
·β-阻断剂存在下蛋白质荧光、磷光光谱 | 第89-91页 |
·蛋白质荧光、磷光猝灭过程研究 | 第91-95页 |
·蛋白质荧光、磷光猝灭机理探讨 | 第95-98页 |
·氨基酸残基周围微环境研究 | 第98-100页 |
4.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血清白蛋白对联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 | 第102-119页 |
1 引言 | 第102-10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03页 |
·实验步骤 | 第103-104页 |
·磷光猝灭测量 | 第103-104页 |
·同步荧光测量 | 第104页 |
·吸收光谱测量 | 第10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7页 |
·联萘类化合物对血清白蛋白磷光光谱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基于蛋白质磷光猝灭的对映体分子识别研究 | 第106-109页 |
·蛋白质磷光猝灭机理探讨 | 第109-113页 |
·三对联萘类对映异构体对蛋白质构型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联萘类化合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拟合法研究 | 第115-117页 |
4. 结论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血清白蛋白荧光、室温磷光法用于樟脑磺酸对映异构体的识别研究 | 第119-128页 |
1 引言 | 第11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19-120页 |
·实验步骤 | 第120-121页 |
·磷光/荧光猝灭测量 | 第120页 |
·荧光猝灭测量 | 第120页 |
·同步荧光测量 | 第120-12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7页 |
·樟脑磺酸存在下蛋白质荧光、磷光光谱 | 第121-122页 |
·基于蛋白质荧光、磷光猝灭的分子识别研究 | 第122-125页 |
·樟脑磺酸的选择性键合研究 | 第125-126页 |
·蛋白质构型变化研究 | 第126-127页 |
4. 结论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录:发表论文首页 | 第130-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