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系统互连线电磁兼容的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互连电缆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8-9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9-11页 |
第二章 传输线模型分析 | 第11-17页 |
·传输线理论分析模型 | 第11-12页 |
·传输线的迭代模型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传输线模型 | 第13-17页 |
·双导体传输线 | 第13-15页 |
·多导体传输线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场对传输线耦合理论 | 第17-25页 |
·单导体传输线公式的推导 | 第17-18页 |
·有损耗地面的影响 | 第18-21页 |
·有损耗地面对传输线方程的影响 | 第18-19页 |
·有耗地面情况下的传输线参数 | 第19-21页 |
·入射场的表达方式 | 第21-25页 |
·频谱、归一化累积能流谱和焦耳能量密度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多导体传输线耦合理论 | 第25-39页 |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的推导 | 第25-27页 |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的求解 | 第27-29页 |
·模电流和模电压 | 第27-29页 |
·链参数矩阵 | 第29页 |
·均匀媒质中的传输线 | 第29-31页 |
·不均匀媒质中的传输线 | 第31-32页 |
·圆对称结构的传输线 | 第31-32页 |
·终端网络的不匹配 | 第32-34页 |
·多导体传输线的单位长度参数 | 第34-39页 |
·均匀媒质中的单位长度外参数:单位长度电容矩阵 | 第35-37页 |
·均匀媒质中的单位长度外参数:单位长度电感和电导矩阵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39-51页 |
·单导体传输线的相关计算 | 第39-44页 |
·干扰源为方波的情况 | 第39-41页 |
·干扰源为衰减正弦波的情况 | 第41-42页 |
·干扰源为入射平面波的情况 | 第42-44页 |
·多导体的单位长度电容矩阵计算 | 第44-46页 |
·多导体的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计算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