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背景 | 第8页 |
| ·高等教育事业方兴未艾 | 第8-9页 |
| ·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 ·国内外创新团队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综合类高校创新团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 ·音乐类艺术院校创新团队特殊性 | 第11-12页 |
| ·以天津音乐学院为例的创新团队长效发展模式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经验总结法 | 第13页 |
| ·实地调研法 | 第13页 |
| ·个案研究法 | 第13页 |
| ·模型分析法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创新的含义 | 第15-17页 |
| ·创新的概念 | 第15页 |
| ·创新的特征 | 第15-16页 |
| ·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创新团队的特质 | 第17页 |
| ·国外创新团队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 ·商业创新团队构建 | 第17-19页 |
|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有益尝试 | 第19页 |
| ·国内创新团队理论研究 | 第19-24页 |
| ·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组织有效性研究 | 第20-21页 |
| ·激励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 ·绩效评价研究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综合类普通高校创新团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7页 |
| ·高校创新团队的提出 | 第24-25页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 | 第24页 |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第24-25页 |
| ·综合类普通高校创新团队的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 ·师生团队 | 第25-26页 |
| ·项目团队 | 第26页 |
| ·学科团队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音乐类艺术院校创新团队特殊性及存在问题 | 第27-34页 |
| ·音乐类艺术院校创新团队的合作方式 | 第27-29页 |
| ·松散型创新团队 | 第27-28页 |
| ·联合型创新团队 | 第28页 |
| ·独立型创新团队 | 第28-29页 |
| ·音乐类艺术院校创新团队的特殊性 | 第29-31页 |
| ·专业方向细密 | 第29-31页 |
| ·艺术造诣的高低多以个人演唱演奏水平论 | 第31页 |
| ·教、研、创、演的高实现性 | 第31页 |
| ·音乐类艺术院校创新团队的发展瓶颈 | 第31-34页 |
| ·团队凝聚力的缺失 | 第31-32页 |
| ·团队文化的缺失 | 第32页 |
| ·管理制度的缺失 | 第32页 |
| ·支持政策力度的缺失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音乐艺术院校创新团队建设及发展模式——以天津音乐学院为例 | 第34-48页 |
| ·天津音乐学院简介 | 第34-35页 |
| ·天津音乐学院创新团队的发展 | 第35-41页 |
| ·建设背景和建设概况 | 第35-37页 |
| ·政策保障,经费支持 | 第37-39页 |
| ·合同管理,考核激励 | 第39-40页 |
| ·挖掘队员潜能,铸成团队之魂 | 第40-41页 |
| ·团队发展模式和内在机制 | 第41-44页 |
| ·“两个集群、三个梯队”的建设模式 | 第41-42页 |
| ·理论支撑、表演开拓 | 第42-43页 |
| ·子团队的成功 | 第43页 |
| ·以创新团队为依托,实现高水平师资队伍梯次发展 | 第43-44页 |
| ·基于“7S”模型分析音乐艺术院校创新团队长效发展模式 | 第44-48页 |
| ·“7S”模型及其导入的方法论意义 | 第44-46页 |
|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创新团队的“7S”模型分析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本文总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