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人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分布及含量 | 第10页 |
·结构及特性 | 第10-11页 |
·乳铁蛋白的代谢 | 第11页 |
·生物学功能 | 第11-13页 |
·参与铁代谢 | 第11页 |
·参与机体抗病 | 第11-12页 |
·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第12页 |
·细胞繁殖中的作用 | 第12页 |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1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2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12页 |
·其它功能 | 第12-13页 |
·国外Lf 的应用情况 | 第13页 |
·乳铁蛋白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与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有关的调控组件 | 第15-18页 |
·“milk box”的调节 | 第15-16页 |
·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和催乳素的诱导调节 | 第16页 |
·内含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6-17页 |
·具有染色体变构和开放功能的组件 | 第17页 |
·与转录翻译有关的组件 | 第17-18页 |
·乳腺特异性表达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18页 |
·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有效性的检测系统 | 第18-19页 |
·离体组织培养细胞法 | 第19页 |
·体外泌乳系统法 | 第19页 |
·DNA 直接注射法 | 第19页 |
·脂质体包埋法 | 第19页 |
·逆转录病毒介导法 | 第19页 |
·转基因动物实验的常用方法 | 第19-21页 |
·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 | 第20页 |
·精子转导法 | 第20页 |
·胚胎反转录病毒感染法 | 第20页 |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 第20-21页 |
·体细胞核移植法 | 第21页 |
·基因打靶技术 | 第21页 |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人乳铁蛋白转染体外养山羊乳腺上皮细胞 | 第24-31页 |
·材料 | 第24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7页 |
·载体pBLM-C_1质粒DNA 的制备及纯化 | 第24-25页 |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转染细胞的准备 | 第25-26页 |
·G418 对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最小致死量测定 | 第26页 |
·脂质体/DNA 的准备 | 第26页 |
·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的转染 | 第26页 |
·G418 筛选及PCR 检测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28页 |
·质粒 DNA 的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 | 第27页 |
·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27-28页 |
·G418 对山羊乳腺上皮细胞最小致死量的确定 | 第28页 |
·脂质体转染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结果 | 第28页 |
·转染细胞PCR 检测结果 | 第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山羊乳腺上皮细胞诱导表达及产物检测 | 第31-37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LTF 在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诱导表达及产物处理 | 第31-32页 |
·诱导产物的检测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4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33页 |
·Western blot 结果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山羊克隆胚的发育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试剂 | 第37页 |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卵母细胞的采集 | 第38页 |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去核 | 第38页 |
·供体细胞的准备 | 第38页 |
·核移植 | 第38页 |
·克隆胚的激活及体外培养 | 第38-39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9页 |
·克隆胚外源基因的检测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0页 |
·转基因克隆胚的体外发育情况 | 第39-40页 |
·克隆胚外源基因的检测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