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28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生态恢复空间及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15-24页 |
| ·关于生态恢复空间 | 第15-20页 |
| ·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20-24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28页 |
| 2 概况 | 第28-36页 |
| ·中国及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页 |
| ·中国及内蒙古生态环境恢复可持续现状 | 第28-33页 |
| ·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概况 | 第33-3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4-3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36-44页 |
| ·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自然生态指标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经济指标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社会指标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40页 |
| ·生态问题与生态受损 | 第36-37页 |
| ·生态空间占用 | 第37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37-39页 |
| ·生态恢复空间 | 第39页 |
| ·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 ·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 4 生态问题和受损原因诊断 | 第44-77页 |
| ·案例的选择 | 第44-45页 |
| ·气象因子主成分诊断 | 第45-58页 |
| ·卓资县气象因子分析 | 第47-51页 |
| ·伊金霍洛旗气象因子分析 | 第51-54页 |
| ·额济纳旗气象因子分析 | 第54-58页 |
| ·经济因子主成分诊断 | 第58-66页 |
| ·卓资县经济因子分析 | 第58-61页 |
| ·伊金霍洛旗经济因子分析 | 第61-63页 |
| ·额济纳旗经济因子分析 | 第63-66页 |
| ·社会因子主成分诊断 | 第66-73页 |
| ·卓资县社会因子分析 | 第66-68页 |
| ·伊金霍洛旗社会因子分析 | 第68-70页 |
| ·额济纳旗社会因子分析 | 第70-73页 |
| ·气象、经济和社会综合因子主成分诊断 | 第73-77页 |
| ·卓资县综合因子分析 | 第73-74页 |
| ·伊金霍洛旗综合因子分析 | 第74-75页 |
| ·额济纳旗综合因子分析 | 第75-77页 |
| 5 生态空间占用现状分析 | 第77-98页 |
| ·卓资县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 第79-86页 |
| ·伊金霍洛旗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 第86-91页 |
| ·额济纳旗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 第91-96页 |
| ·小结 | 第96-98页 |
| 6 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98-106页 |
| ·农牧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赋值标准及评价方法 | 第98-100页 |
| ·卓资县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00-102页 |
| ·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02-103页 |
| ·额济纳旗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03-106页 |
| 7. 生态恢复空间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106-122页 |
| ·影响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要素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106-114页 |
|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态恢复空间计算模型 | 第114-115页 |
| ·内蒙古中西部(案例)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115-1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2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22-126页 |
| ·结论 | 第122-124页 |
| ·讨论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2-134页 |
| 导师简介 | 第134-136页 |
| 成果目录清单 | 第136-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
| 附图 | 第139-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