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8页 |
| 1. 逐步独立的山水之美 | 第8-18页 |
| ·由比兴到“物感” | 第8-12页 |
| ·比兴所蕴涵的审美意味 | 第8-10页 |
| ·“物感”审美方式的逐步成熟 | 第10-12页 |
| ·由“悟道”到审美 | 第12-15页 |
| ·两种审美方式的辨析 | 第15-18页 |
| 2. 谢灵运的审美方式与艺术创作 | 第18-30页 |
| ·澄怀观照下的山水之美 | 第18-22页 |
| ·“极视听之娱”的感官之美 | 第19-21页 |
| ·由实入虚的山水神韵 | 第21-22页 |
| ·“物感”类的山水之美 | 第22-25页 |
| ·含情观物 | 第23-24页 |
| ·触物起情 | 第24-25页 |
| ·艺术表现环节的矛盾 | 第25-30页 |
| ·在“见”方面的先天不足 | 第26-27页 |
| ·对“感”的先天倾向性 | 第27-30页 |
| 3. 山水诗的多线发展 | 第30-45页 |
| ·“物感”类审美之作的勃兴 | 第30-37页 |
| ·物感”类审美方式的再兴 | 第30-31页 |
| ·诗歌音乐性的复归 | 第31-33页 |
| ·对具体作品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山水画中的不同情形 | 第35-37页 |
| ·对声色之美的不懈追求 | 第37-41页 |
| ·由“写形”到“写神” | 第41-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