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 第10页 | 
|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10-11页 | 
| ·我国失地农民总体情况 | 第11-12页 | 
| ·城市化的公平与效率 | 第12-13页 | 
| ·选择北京的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 | 第23-25页 | 
| ·本文数据和材料的说明 | 第25-26页 | 
| ·论文创新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情况分析 | 第27-42页 | 
| ·北京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 | 第27-30页 | 
| ·人口城市化情况 | 第27-28页 | 
| ·土地利用城市化 | 第28-30页 | 
| ·农民失地的实质是土地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流转 | 第30-33页 | 
| ·土地被征收 | 第31页 | 
| ·土地被占有 | 第31-32页 | 
| ·土地被占用 | 第32-33页 | 
| ·导致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 ·土地价格势差 | 第33-36页 | 
| ·土地需求者的成本收益比较 | 第36页 | 
|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 第36-40页 | 
| ·北京市郊区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发生失效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分析 | 第42-57页 | 
| ·北京市郊区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益 | 第42-45页 | 
| ·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特点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 第42页 | 
| ·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家庭承包制 | 第42-43页 | 
| ·集体所有制中农民个人的二重规定性 | 第43-44页 | 
| ·农民拥有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经济实现 | 第44-45页 | 
| ·农地对农民的多重效用 | 第45页 | 
| ·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安置 | 第45-57页 | 
| ·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安置 | 第45-51页 | 
| ·被占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安置 | 第51-57页 | 
| 第四章 失地农民利益补偿分析 | 第57-68页 | 
| ·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 第57-62页 | 
| ·集体土地产权安排的缺陷在征占农地过程中被完全引发出来 | 第57-60页 | 
| ·征地制度安排进一步剥夺了失地农民权益 | 第60-62页 | 
| ·对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理论探讨 | 第62-68页 | 
| ·对限制农民土地发展权的产权安排的进一步分析 | 第63-64页 | 
|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 第64-65页 | 
| ·征收土地的合理补偿应为多少 | 第65-67页 | 
| ·剥离农民户籍与集体土地权益的关系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失地农民利益分析 | 第68-77页 | 
| ·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理论的简单概述 | 第68-70页 | 
| ·制度创新理论 | 第68-69页 | 
| ·制度创新动力 | 第69页 |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69-70页 | 
| ·北京市郊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发生的必然性 | 第70页 | 
| ·收益外部性 | 第70页 | 
| ·交易费用高 | 第70页 | 
| ·北京市郊区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创新 | 第70-77页 | 
| ·诱致性制度创新 | 第70-73页 | 
|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 | 第73-77页 | 
| 第六章 失地农民就业 | 第77-88页 | 
| ·土地的就业功能 | 第77-78页 | 
| ·在北京市郊区“农民”更多地是身份象征而不是职业称呼 | 第77页 | 
| ·土地的失业保险功能大于土地的就业功能 | 第77-78页 | 
| ·失地后农民就业状况严峻 | 第78-79页 | 
| ·已经完成转移的劳动力失业增多 | 第78页 | 
| ·被征地农民——农转工农转居人员失业比重高 | 第78-79页 | 
| ·被占地农民——隐性失业现象严重 | 第79页 | 
| ·在征占地安置中失地农民发生了分化 | 第79-81页 | 
| ·征地安置方式 | 第79-80页 | 
| ·占地安置方式 | 第80页 | 
| ·失地农民的分化 | 第80-81页 | 
|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81-84页 | 
| ·征地安置政策对失地农民就业具有负面影响 | 第82页 | 
| ·失地前的农民非农就业具有不稳定性 | 第82-83页 | 
| ·失地农民需要面对所有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困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83-84页 | 
| ·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制度安排 | 第84-88页 | 
| ·必须进一步完善征占地安置政策 | 第84-85页 | 
| ·对失地农民进行转岗就业培训 | 第85-86页 | 
| ·培育新的安置渠道 | 第86页 | 
|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 第86-88页 | 
| 第七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88-95页 | 
| ·农民失地“农转非”后由有保障变为无保障 | 第88-91页 | 
| ·农村“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 | 第88-89页 | 
| ·村庄福利制度是农民最主要的保障 | 第89页 | 
| ·征地转工自谋职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 第89-90页 | 
| ·城镇社会保险门槛太高,失地农民参与比例很低 | 第90-91页 | 
| ·失地农民参加城镇社保制度的缺陷与问题 | 第91-92页 | 
| ·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难以缴纳剩余的社保费用 | 第91页 | 
| ·与农民失去的农保相比城镇社保收益水平相当 | 第91页 | 
| ·费用缴纳方式造成不经济 | 第91-92页 | 
| ·“土地换保障”的提出和可行性 | 第92-93页 | 
| ·实践具有可行性 | 第92页 | 
|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断增值 | 第92页 | 
| ·一次性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经济成本分析 | 第92-93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 第93-95页 | 
| ·一次性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 第93-94页 | 
| ·由集体经济负担被占地农民的城镇社保费用 | 第94页 | 
| ·做好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的衔接 | 第94-9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95-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 附录一:村调查问卷 | 第106-109页 | 
| 附录二:农户调查问卷 | 第109-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