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兵机动作战中兵力机动问题建模与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 ·防空兵机动作战问题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分析 | 第10-13页 |
| ·系统复杂,因素众多,建模困难 | 第10-11页 |
| ·指标因素的选取和量化难度较大 | 第11-12页 |
| ·建模的侧重点 | 第12-13页 |
| 2 防空兵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能力的需求 | 第13-23页 |
| ·高技术条件下防空兵实施兵力机动的意义 | 第13-14页 |
| ·是对付非对称空袭的需要 | 第13页 |
| ·机动作战是攻势防空的需要 | 第13页 |
| ·机动作战有利于创造和捕捉战机,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 第13-14页 |
| ·机动作战是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需要 | 第14页 |
| ·防空兵机动作战特点 | 第14-15页 |
| ·战场透明度大,隐蔽机动企图更加困难 | 第14页 |
| ·敌火力打击能力强,部队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 第14-15页 |
| ·机动与反机动斗争激烈,走打融为一体 | 第15页 |
| ·战场情况变化急剧,创造和捕捉战机难度增大 | 第15页 |
| ·部队作战机动频繁,动中指挥与保障难度增大 | 第15页 |
| ·机动作战中防空兵兵力编组和任务区分 | 第15-16页 |
| ·机动作战中防空兵的主要行动 | 第16-18页 |
| ·掩护战役军团夺取战役电磁权 | 第16页 |
| ·参加夺取战役局部制空权 | 第16-17页 |
| ·掩护战役军团集结 | 第17页 |
| ·掩护战役军团开进和展开 | 第17-18页 |
| ·掩护战役军团实施地面交战 | 第18页 |
| ·掩护战役军团撤离战场 | 第18页 |
| ·机动作战对防空兵的要求 | 第18-20页 |
| ·被掩护目标分析 | 第19页 |
| ·机动作战对防空兵的要求 | 第19-20页 |
| ·对防空兵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能力的需求 | 第20-23页 |
| ·较强的机动能力 | 第20-21页 |
| ·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 | 第21页 |
| ·较强的生存能力 | 第21-22页 |
| ·较强的保障能力 | 第22-23页 |
| 3 机动作战中防空兵机动能力分析 | 第23-31页 |
| ·我军目前防空兵编制和装备 | 第23-27页 |
| ·集团军防空力量的实际编制 | 第23-26页 |
| ·集团军防空兵装备 | 第26-27页 |
| ·防空武器装备机动能力定量分析 | 第27-29页 |
| ·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 ·因素计算 | 第28-29页 |
| ·防空兵兵力机动能力分析 | 第29-31页 |
| ·快速撤出阵地的能力 | 第29-30页 |
| ·沿道路的机动能力 | 第30-31页 |
| 4 防空兵实施兵力机动有关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 第31-46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1-36页 |
|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1-33页 |
| ·权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33-36页 |
| ·群体决策权重的求取 | 第36页 |
| ·优选机动部署方案的模型 | 第36-46页 |
| ·机动部署方案的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 ·机动部署数学模型 | 第38-41页 |
| ·方案优化评估 | 第41-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主要工作成果 | 第46页 |
|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 ·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0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