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概述 | 第12-34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2-15页 |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来源 | 第12-14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4-15页 |
·传统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5页 |
·传统生物除磷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5-20页 |
·传统生物脱氮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存在的矛盾和竞争 | 第23-25页 |
·反硝化同时除磷系统及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反硝化同时除磷机理 | 第25-26页 |
·反硝化同时除磷系统的特点 | 第26-27页 |
·反硝化同时除磷技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31-3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页 |
·课题来源 | 第32-34页 |
2 反硝化除磷系统稳定运行性能试验 | 第34-40页 |
·试验条件 | 第34页 |
·试验水质 | 第34页 |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 第34-35页 |
·试验装置 | 第34-35页 |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方式 | 第3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 第35-40页 |
·反硝化除磷污泥的驯化与培养 | 第35-36页 |
·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单因素影响试验 | 第36-38页 |
·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的优化试验 | 第38-40页 |
3 试验结果和结果分析 | 第40-72页 |
·反硝化除磷污泥的驯化与培养 | 第40-41页 |
·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40页 |
·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培养驯化 | 第40-41页 |
·(NO_3)~--N浓度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41-44页 |
·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运行工况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稳定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4-52页 |
·厌氧、缺氧时间的影响 | 第44-46页 |
·后好氧时间的影响 | 第46-48页 |
·A/A-SBR与A/AO-SBR系统稳定运行性能比较 | 第48-52页 |
·污泥龄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影响 | 第52-61页 |
·SRT对COD去除能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SRT对除磷能力的影响 | 第54-59页 |
·SRT对脱氮能力的影响 | 第59-61页 |
·有机负荷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61-65页 |
·厌氧段有机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缺氧段有机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正交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65-68页 |
·结果分析 | 第68页 |
·正交优化条件下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性能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A/AO-SBR反硝化除磷能力及动力学探讨 | 第72-84页 |
·生物除磷系统除磷能力分析 | 第72-77页 |
·传统生物除磷系统除磷能力 | 第72-73页 |
·A/AO-SBR反硝化除磷系统除磷能力 | 第73页 |
·影响反硝化除磷系统除磷能力的综合因素分析 | 第73-77页 |
·A/AO-SBR反硝化除磷系统动力学初探 | 第77-84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77页 |
·动力学初探 | 第77-82页 |
·动力学模式的预测与评价 | 第82-8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建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作者发表的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9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