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胜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简介 | 第12-15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涵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作用 | 第13-14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14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特征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可以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内涵 | 第18页 |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18-19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空间结构理论 | 第20-22页 |
3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22-30页 |
·小城镇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2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 第22-24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目标制定 | 第22-23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 第23-24页 |
·小城镇环境预测 | 第24-25页 |
·环境预测的依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4页 |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小城镇环境功能区划 | 第25-26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 第26-27页 |
·环境规划方案的类型 | 第26页 |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 第27页 |
·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 第27页 |
·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28页 |
·资源社会可行性分析 | 第28页 |
·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管理 | 第28-30页 |
4 小城镇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研究 | 第30-36页 |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 | 第30-33页 |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0-32页 |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2-33页 |
·区域环境质量预测方法研究 | 第33-34页 |
·废水排放预测 | 第33-34页 |
·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 | 第34页 |
·固体废弃物排放预测 | 第34页 |
·环境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 第34-36页 |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 第35页 |
·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35页 |
·声环境功能区划 | 第35-36页 |
5 重庆市大渡口区建胜镇环境规划实践 | 第36-88页 |
·总则 | 第36-37页 |
·规划年限和规划范围 | 第36页 |
·指导思想 | 第36页 |
·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基本目标 | 第37页 |
·环境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 第37页 |
·建胜镇基本概况 | 第37-39页 |
·自然环境现状 | 第37-38页 |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 第38-39页 |
·建胜镇环境现状与评价 | 第39-51页 |
·污染源现状评价 | 第39-47页 |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47-50页 |
·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 第50-51页 |
·经济与环境污染预测 | 第51-59页 |
·人口、经济发展预测 | 第51-52页 |
·环境污染预测 | 第52-59页 |
·建胜镇环境规划目标 | 第59-61页 |
·建胜镇环境功能区划 | 第61-63页 |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第61-62页 |
·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62页 |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 第62页 |
·声环境功能区划 | 第62-63页 |
·建胜镇环境保护方案 | 第63-76页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案 | 第63-67页 |
·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 第67-71页 |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 第71-73页 |
·声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 第73-75页 |
·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方案 | 第75-76页 |
·建胜镇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 第76-83页 |
·建胜镇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 第76-79页 |
·建胜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 第79-80页 |
·建胜镇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 第80-81页 |
·建胜镇物流业发展规划 | 第81-83页 |
·效益分析 | 第83-84页 |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 第83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3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83-84页 |
·建胜镇环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84-88页 |
·法律保障 | 第84页 |
·政策支持与政策保障 | 第84页 |
·组织保障 | 第84-85页 |
·投资保障 | 第85页 |
·技术保障 | 第85-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