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直接电解生产铝合金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直接电解生产铝钛(硼)中间合金 | 第14-15页 |
1.2.2 直接电解生产铝硅钛多元合金 | 第15页 |
1.2.3 直接电解生产低钛铝合金 | 第15-16页 |
1.3 铝合金及铸造铝轮毂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1 铝合金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2 铝轮毂在汽车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铸造 Al-Si-Mg合金的凝固特性 | 第18-28页 |
1.4.1 铸造 A356合金性能强化途径 | 第19-20页 |
1.4.2 熔体处理——精炼 | 第20-21页 |
1.4.3 熔体处理——变质 | 第21-22页 |
1.4.4 铝合金的细晶强化与微合金化 | 第22-24页 |
1.4.5 细化和变质处理的交互作用 | 第24-25页 |
1.4.6 固溶强化与固溶处理 | 第25-26页 |
1.4.7 时效强化 | 第26-28页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5.1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8-2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1 电解低钛铝合金和熔配加钛铝合金晶粒细化 | 第31-32页 |
2.1.1 实验用合金的熔铸 | 第31-32页 |
2.1.2 合金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32页 |
2.1.3 合金晶粒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2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的工艺优化 | 第32-34页 |
2.2.1 熔体细化与变质工艺方案的设计 | 第32-33页 |
2.2.2 热处理优化工艺方案的设计 | 第33页 |
2.2.3 力学性能实验 | 第33-34页 |
2.2.4 微观组织分析 | 第34页 |
2.2.5 DSC分析 | 第34页 |
2.2.6 原位拉伸分析 | 第34页 |
2.3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的工业应用 | 第34-36页 |
2.3.1 工业生产工艺流程 | 第34-35页 |
2.3.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页 |
2.3.3 台架试验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l-Ti二元合金凝固模型及其应用 | 第36-53页 |
3.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第36-38页 |
3.1.1 传统细化机理在电解低钛铝合金上的应用 | 第36-37页 |
3.1.2 传统形核原理 | 第37-38页 |
3.2 Al-Ti二元合金凝固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2.1 成分过冷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2.2 相对晶粒尺寸(RGS)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3.3 凝固模型的应用 | 第42-48页 |
3.3.1 公式计算所用参数 | 第42-43页 |
3.3.2 电解低钛铝合金与熔配加钛合金晶粒细化 | 第43-45页 |
3.3.3 模型应用的分析与讨论 | 第45-48页 |
3.4 电解低钛与熔配加钛对 A356合金的细化 | 第48-51页 |
3.4.1 合金的宏观及微组织 | 第48-49页 |
3.4.2 DSC曲线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的熔体工艺优化 | 第53-76页 |
4.1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熔体细化处理 | 第53-60页 |
4.1.1 试验条件 | 第53-54页 |
4.1.2 钛含量对合金晶粒细化的影响 | 第54-57页 |
4.1.3 钛含量对合金硅相形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4.1.4 钛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 锶含量对电解低钛 A356合金变质工艺的影响 | 第60-67页 |
4.2.1 锶含量对共晶硅形态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2 锶含量对晶粒细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3 锶对 Mg_2Si相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4 锶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细化与变质衰退的研究 | 第67-70页 |
4.3.1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细化能力的衰退 | 第67-69页 |
4.3.2 电解低钛 A356合金变质能力的衰退 | 第69-70页 |
4.4 不同加钛方式对铸造 A356合金细化和变质的影响 | 第70-75页 |
4.4.1 不同加钛方式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2 不同加钛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3 分析与讨论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电解低钛 A356合金的热处理工艺优化 | 第76-102页 |
5.1 电解低钛 A356合金固溶工艺优化 | 第77-87页 |
5.1.1 固溶温度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7-80页 |
5.1.2 固溶时间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80-87页 |
5.2 电解低钛 A356合金时效工艺优化 | 第87-95页 |
5.2.1 时效温度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87-90页 |
5.2.2 时效时间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90-95页 |
5.3 电解低钛 A356合金时效行为动力学分析 | 第95-100页 |
5.3.1 DSC曲线 | 第95-96页 |
5.3.1 放热峰 A对应的组织分析 | 第96-97页 |
5.3.2 放热峰 B对应的组织分析 | 第97-99页 |
5.3.3 时效硬化峰温度对应的组织分析 | 第99页 |
5.3.4 放热峰 D对应的组织分析 | 第99-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电解低钛 A356合金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原位拉伸分析 | 第102-114页 |
6.1 电解低钛 A356合金 SEM原位拉伸试验 | 第103-104页 |
6.1.1 样品制备 | 第103-104页 |
6.1.2 原位拉伸试验 | 第104页 |
6.2 铸态电解低钛 A356合金原位拉伸观察 | 第104-107页 |
6.2.1 裂纹萌生 | 第104-105页 |
6.2.2 裂纹的扩展 | 第105-107页 |
6.3 热处理态电解低钛 A356合金原位拉伸观察 | 第107-109页 |
6.3.1 裂纹的萌生 | 第107页 |
6.3.2 裂纹的扩展 | 第107-109页 |
6.4 分析与讨论 | 第109-112页 |
6.4.1 裂纹的萌生分析与讨论 | 第109-110页 |
6.4.2 裂纹的扩展分析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电解低钛 A356合金在铝轮毂上的应用 | 第114-133页 |
7.1 前言 | 第114-115页 |
7.2 电解低钛 A356合金在汽车轮毂上的应用 | 第115-118页 |
7.2.1 试验材料及试验验方法 | 第115页 |
7.2.2 电解低钛汽车轮毂的组织与性能 | 第115-118页 |
7.3 电解低钛 A356合金在摩托车轮毂上的应用 | 第118-120页 |
7.4 电解低钛汽车轮毂与国内外汽车轮毂内在质量对比分析 | 第120-128页 |
7.4.1 分析方法 | 第120-121页 |
7.4.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121-122页 |
7.4.3 化学成分分析 | 第122-123页 |
7.4.4 微观组织分析 | 第123-128页 |
7.5 分析与讨论 | 第128-132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