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1页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 除草剂的使用现状 | 第13页 |
2.2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的降解研究 | 第13-14页 |
2.2.1 土壤中除草剂降解的一般机理 | 第13-14页 |
2.2.2 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的因素 | 第14页 |
2.3 农药的环境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2.3.1 农药光降解机理 | 第15-16页 |
2.3.2 农药直接光化学降解研究进展 | 第16页 |
2.3.3 农药间接光化学降解中光敏剂和光猝灭剂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双草醚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1 除草剂双草醚的简介 | 第17-18页 |
3.2 基本理化性质 | 第18页 |
3.3 双草醚的特性、应用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3.4 双草醚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 第18-19页 |
3.5 双草醚的急、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 第19页 |
3.6 双草醚在环境中的残留研究 | 第19页 |
3.7 有关规定 | 第19页 |
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9-21页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4.2 预期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稻田水土环境中双草醚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2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页 |
1.2 试验方法与材料 | 第21-23页 |
1.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2.1.1 双草醚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1.2.1.2 试验样品 | 第21-22页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研究 | 第22页 |
1.2.2.1 双草醚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2页 |
1.2.2.2 流动相的比例调节及酸度的影响 | 第22页 |
1.2.2.3 柱温的选择 | 第22页 |
1.2.2.4 双草醚的线性范围试验和精密度研究 | 第22页 |
1.2.3 样品提取与净化方法研究 | 第22-23页 |
1.2.4 添加回收率试验 | 第23页 |
1.2.5 20%双草醚WP在稻田水土环境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 | 第2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页 |
2.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3页 |
2.3 柱温的选择 | 第23页 |
2.4 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 第23页 |
2.5 仪器检测线性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2.6 仪器检测精密度 | 第24页 |
2.7 样品提取与净化 | 第24-25页 |
2.7.1 提取 | 第24页 |
2.7.2 净化 | 第24-25页 |
2.8 添加回收率 | 第25-26页 |
2.9 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出浓度 | 第26页 |
2.10 20%双草醚WP施于稻田后的残留降解动态 | 第26-27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双草醚在稻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1.2 供试土壤样品 | 第28-29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1.3.1 双草醚在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的降解 | 第29页 |
1.3.2 微生物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29页 |
1.3.3 含水量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29页 |
1.3.4 温度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5 不同浓度的双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30页 |
1.4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1.4.1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和色谱操作条件 | 第30页 |
1.4.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0页 |
1.5 残留量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1 双草醚在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的降解 | 第31-32页 |
2.2 土壤理化性质对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32页 |
2.3 微生物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含水量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 温度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34-35页 |
2.6 添加浓度对土壤中双草醚降解的影响 | 第35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双草醚在水溶液中的光降解研究 | 第37-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7页 |
1.2 试验光源 | 第37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37-40页 |
1.3.1 双草醚在不同光源下的光解试验 | 第37-38页 |
1.3.1.1 双草醚在高压汞灯下的光解试验 | 第37-38页 |
1.3.1.2 双草醚在太阳光下的光解试验 | 第38页 |
1.3.2 不同光解材料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8页 |
1.3.3 不同初始浓度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8页 |
1.3.4 双草醚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光解试验 | 第38-39页 |
1.3.4.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1.3.4.2 光解试验 | 第39页 |
1.3.5 几种化肥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9页 |
1.3.5.1 化肥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1.3.5.2 反应液的配制及光解试验 | 第39页 |
1.3.6 水中溶解化合物对双草醚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6.1 丙酮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9页 |
1.3.6.2 H_2O_2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9页 |
1.3.6.3 腐殖酸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1.4 光解样品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 第40页 |
1.5 结果计算方法 | 第40页 |
1.5.1 光解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40页 |
1.5.2 光解率和光敏(猝灭)率计算 | 第4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2.1 不同光源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2.2 不同光解材料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2页 |
2.3 不同初始浓度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双草醚的光解 | 第43-44页 |
2.5 几种化肥对水溶液中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4-46页 |
2.5.1 磷酸二氢钾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2 尿素和碳酸氢铵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6页 |
2.6 水中溶解化合物对双草醚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 第46-47页 |
2.6.1 丙酮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7页 |
2.6.2 H_2O_2对水溶液中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7页 |
2.6.3 腐殖酸对双草醚光解的影响 | 第47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 第49-52页 |
1 结论 | 第49-51页 |
2 讨论 | 第51-52页 |
2.1 主要创新点 | 第51页 |
2.2 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