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病毒(滤过性病毒)论文

海水浮游病毒提取技术及其荧光显微计数方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前言-病毒:海洋生态动力学和疾病学研究的创新点第11-27页
 1 海洋病毒与海洋生态动力学第13-18页
  1.1 海洋病毒在海水中的存在第13-15页
  1.2 在海洋能流中的作用第15-16页
  1.3 在地球物理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第16页
  1.4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第16-17页
  1.5 海洋病毒促进的种间遗传物质交换第17页
  1.6 海洋病毒与赤潮的关系第17-18页
 2 海洋病毒与海洋生物疾病第18-19页
  2.1 海洋生物病毒性疾病第18页
  2.2 病毒生态对海洋生物病毒性疾病的影响第18页
  2.3 病毒生态与海水养殖容纳量第18-19页
  2.4 海洋病毒变异与新病毒发生第19页
 3 海洋病毒研究技术第19-22页
  3.1 形态观察鉴定技术第20页
  3.2 定量技术第20-21页
  3.3 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第21页
  3.4 病毒分离浓缩技术第21-22页
 4 海洋病毒领域的研究展望第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一章 病毒分离技术的建立及病毒的提纯和定量研究第27-40页
 第一节 一种从大体积海水中有效提取病毒颗粒的简易方法第29-3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9-30页
   1.1 材料第29页
    1.1.1 天然近岸海水样品第29页
    1.1.2 仪器设备第29页
   1.2 方法第29-30页
    1.2.1 水样中病毒的浓缩第30页
    1.2.2 超速离心沉淀病毒第30页
    1.2.3 负染和电镜观察第30页
  2 结果第30-33页
   2.1 不同方法对海水中病毒提取效果的比较第31-32页
   2.2 海水中的病毒粒子的形态多样性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第二节 病毒的提纯和定量研究第35-4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6页
   1.1 实验材料第35页
    1.1.1 水样材料第35页
    1.1.2 仪器设备第35页
   1.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1.2.1 病毒的提取第35-36页
    1.2.2 超速离心沉淀病毒第36页
    1.2.3 负染和电镜观察第36页
    1.2.4 纯化病毒浓度的测定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2.1 病毒的提纯第36-37页
   2.2 病毒的定量第37-38页
  3 讨论第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第二章 SYBR Green Ⅰ染色对海水中病毒的显微计数研究第40-6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1-43页
  1.1 材料第41-42页
   1.1.1 天然海水样品材料第41页
   1.1.2 生化试剂材料第41页
   1.1.3 荧光保护剂第41页
   1.1.4 仪器第41-42页
  1.2 方法第42-43页
   1.2.1 取样第42页
   1.2.2 滤器装配第42页
   1.2.3 染色剂工作液配制第42页
   1.2.4 荧光保护剂工作液配制第42页
   1.2.5 加样第42页
   1.2.6 抽滤第42页
   1.2.7 染色第42-43页
   1.2.8 制片第43页
   1.2.9 计数第43页
   1.2.10 计算第43页
 2 结果第43-57页
  2.1 荧光显微观察第43-51页
  2.2 图像分析第51-52页
  2.3 不同月份病毒数量变化分析第52-53页
  2.4 不同月份微生物数量变化分析第53-54页
  2.5 不同月份藻类等浮游生物量变化分析第54页
  2.6 海水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相关性分析第54-56页
  2.7 同一时间段内海水采集地点其它因子的变化第56-57页
 3 讨论第57-59页
  3.1 水体中病毒的计数方法第57-58页
  3.2 海水荧光显微计数研究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第三章 其它探索性研究:病毒基因组文库构建的初步研究第60-6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0-65页
  1.1 材料第61页
   1.1.1 病毒材料第61页
   1.1.2 酶及其他材料第61页
  1.2 方法第61-65页
   1.2.1 核酸提取第61-62页
   1.2.2 病毒DNA的处理第62页
   1.2.3 大肠杆菌DH-5α菌株增殖第62页
   1.2.4 pBlueseript Ⅱ KS质粒的制备第62-63页
   1.2.5 质粒DNA的酶切和去磷酸化第63页
   1.2.6 质粒和外源DNA片段的连接第63-64页
   1.2.7 大肠杆菌超级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4页
   1.2.8 化学转化法转化第64页
   1.2.9 PCR法鉴定阳性克隆第64-65页
   1.2.10 酶切鉴定插入片钱第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2.1 酶切处理的质粒DNA第65-66页
  2.2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转化效率第66-67页
  2.3 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结果第67页
 3 讨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四章 总结第69-71页
附录:本论文所使用的试剂配制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蛰存与“现代派”
下一篇:奇书传统与90年代长篇小说--以《废都》等几部长篇为例论90年代长篇小说的奇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