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眩晕论文

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引言第1-18页
临床研究第18-33页
 一、资料与方法第18-27页
  (一) 诊断标准第18-19页
  (二) 中医单项症状记分标准及中医病情分级:(参照《中医诊断学》)第19-21页
  (三) 临床研究方法第21-24页
  (四) 一般资料第24-27页
 二、研究结果第27-33页
  (一)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27页
  (二) 两组单项症状疗效比较第27-28页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第28-29页
  (四)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第29页
  (五) 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第29-30页
  (六) 两组治疗前后TCD改善情况第30页
  (七)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第30-31页
  (八)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比较第31页
  (九) 两组治疗前后ET、NO、Ang Ⅱ水平的变化第31-32页
  (十) 不良反应第32-33页
实验研究第33-47页
 实验一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第33-35页
  一、实验材料第33页
  二、实验方法第33-34页
  三、实验结果第34-35页
 实验二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第35-36页
  一、实验材料第35页
  二、实验方法第35页
  三、实验结果第35-36页
 实验三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36-39页
  一、实验材料第36页
  二、实验方法第36-37页
  三、实验结果第37-39页
 实验四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t-PA、PAI的影响第39-40页
  一、实验材料第39页
  二、实验方法第39页
  三、实验结果第39-40页
 实验五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NO、ET、Ang Ⅱ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一、实验材料第40页
  二、实验方法第40-41页
  三、实验结果第41页
 实验六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病理形态学与NF-KB、FGF-2、PDGF-B阳性表达的影响第41-47页
  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第41-43页
   (一) 实验材料第41-42页
   (二) 实验方法第42页
   (三) 实验结果第42-43页
  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NF-KB、FGF-2、PDGF-B阳性表达的影响第43-47页
   (一) 实验材料第43页
   (二) 实验方法第43-44页
   (三) 实验结果第44-47页
讨论第47-74页
 一、VBI性眩晕络病说第47-48页
 二、VBI性眩晕发病机制解析第48-51页
 三、中医药“通络”理论与调节血管功能第51-56页
  (一) VBI血管功能的研究概况第51-54页
  (二) 中医药“通络”理论与调节血管功能第54-56页
 四、清眩颗粒的治法、方药分析第56-59页
  (一) 处方组成第56页
  (二) 功效主治第56页
  (三) 治法分析第56-57页
  (四) 方药分析第57-58页
  (五) 用药特色第58页
  (六) 现代药理研究第58-59页
 五、清眩颗粒疗效和机理分析第59-74页
  (一) 改善临床症状第59-60页
  (二) 对TCD的改善第60-61页
  (三) 改善软脑膜微循环第61-62页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第62-63页
  (五) 对tPA与PAI的影响第63-64页
  (六) 控制血压第64-65页
  (七) 调节血脂第65页
  (八) 对ET的影响第65-67页
  (九) 对NO的影响第67-68页
  (十) 对Ang Ⅱ的影响第68-69页
  (十一) 对bFGF的影响第69-70页
  (十二) 对PDGF的影响第70-72页
  (十三) 对NF-KB的影响第72-74页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综述第81-87页
附录第87-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雾的二维数值试验与海雾预报
下一篇:渤海湾西部海洋工程环境与桩基适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