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前言 | 第1-9页 |
| 0.1 地理概况 | 第7页 |
| 0.2 勘探现状 | 第7页 |
| 0.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0.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8页 |
| 0.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8-9页 |
| 1 地质背景与小层对比 | 第9-18页 |
| 1.1 区域构造 | 第9-10页 |
| 1.2 区域地层 | 第10-12页 |
| 1.3 小层划分对比 | 第12-15页 |
| 1.4 层位标定 | 第15-18页 |
| 2 沉积相分析 | 第18-32页 |
| 2.1 总体沉积特征 | 第18-21页 |
| 2.2 泉四段扇缘分流河与低弯度河沉积 | 第21-23页 |
| 2.3 青一段浅湖-深湖与水进型三角洲沉积 | 第23-27页 |
| 2.4 青二、三段三角洲-曲流河沉积 | 第27-29页 |
| 2.5 储层砂体的微相类型 | 第29-32页 |
| 3 地震储层预测 | 第32-47页 |
| 3.1 地震属性分析与砂岩储层的识别与预测 | 第32-34页 |
| 3.1.1 砂岩储层的测井响应分析 | 第32-33页 |
| 3.1.2 地震加速度-预测低阻抗砂岩有效方法 | 第33-34页 |
| 3.2 正演模型分析 | 第34-38页 |
| 3.2.1 青二段下部三角洲砂体减薄尖灭的正演模型 | 第34-36页 |
| 3.2.2 青一段顶部深湖相泥岩减薄模型 | 第36-37页 |
| 3.2.3 青一段顶部30m深湖相泥岩与上覆青二段三角洲砂岩同时减薄尖灭的模型 | 第37-38页 |
| 3.3 测井约束反演 | 第38-47页 |
| 3.3.1 反演方法 | 第38-39页 |
| 3.3.2 反演过程 | 第39-44页 |
| 3.3.3 反演成果的解释 | 第44-47页 |
| 4 储层物性分析与评价 | 第47-57页 |
| 4.1 孔渗特征 | 第47-50页 |
| 4.2 孔隙类型与胶结物特征 | 第50页 |
| 4.3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 4.4 孔隙结构与评价 | 第52-57页 |
| 5 油藏控制因素与类型 | 第57-65页 |
| 5.1 腰英台地区的构造特征 | 第57-59页 |
| 5.2 油藏的控制因素与类型 | 第59-63页 |
| 5.2.1 油源与供应条件 | 第59页 |
| 5.2.2 储层展布及连通性 | 第59-62页 |
| 5.2.3 圈闭与油藏类型 | 第62-63页 |
| 5.3 有利目标分析 | 第63-65页 |
| 6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岩心图版Ⅰ | 第69-70页 |
| 岩心图版Ⅱ | 第70-71页 |
| 岩心图版Ⅲ | 第71-72页 |
| 铸体图版Ⅳ | 第72-73页 |
| 电镜图版Ⅰ | 第73-74页 |
| 电镜图版Ⅱ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