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AGE的二次雷达系统仿真技术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二次雷达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9-10页 |
·系统仿真技术概述 | 第10-11页 |
·先进的实时仿真环境——STAGE | 第11-12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 | 第14-23页 |
·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一次雷达和二次雷达的概念 | 第14页 |
·二次雷达识别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特点 | 第15-16页 |
·影响系统性能的几种主要干扰 | 第16-20页 |
·窜扰 | 第16-17页 |
·混扰 | 第17-18页 |
·应答占据 | 第18-19页 |
·旁瓣干扰 | 第19-20页 |
·系统中的几个重要参数 | 第20-23页 |
·天线高度与探测范围 | 第20页 |
·波门精度 | 第20-21页 |
·路径衰减 | 第21-22页 |
·询问信号及应答信号的长度 | 第22-23页 |
第3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3-29页 |
·系统战场环境的描述 | 第23页 |
·询问天线模型 | 第23-24页 |
·询问天线的参数 | 第23-24页 |
·询问系统的视距范围 | 第24页 |
·询问机发现目标的条件 | 第24页 |
·占据的描述 | 第24-25页 |
·信号格式的描述 | 第25-26页 |
·一次成功的询问与应答的准则 | 第26-27页 |
·系统工作状态 | 第27页 |
·询问机、应答机模型 | 第27页 |
·单位时间内最大应答重复次数 | 第27-28页 |
·系统工作方式 | 第28页 |
·系统仿真识别概率的处理 | 第28-29页 |
第4章 系统仿真总体设计 | 第29-36页 |
·STAGE仿真软件的体系结构 | 第29-31页 |
·数据库编辑器(DE) | 第29-30页 |
·仿真引擎(SIM) | 第30页 |
·开发工具包(DK) | 第30-31页 |
·DI与DE和SIM的关系 | 第31页 |
·系统仿真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系统仿真的设计原则 | 第32页 |
·系统仿真总体设计 | 第32-36页 |
·系统仿真总体框架 | 第32-34页 |
·系统仿真设计流程 | 第34-36页 |
第5章 系统仿真详细设计 | 第36-62页 |
·STAGE的应用开发接口 | 第36-45页 |
·增加和修改数据结构 | 第36-37页 |
·扩展SIM | 第37-39页 |
·扩展STAGE脚本语言 | 第39-41页 |
·扩展STAGE通信 | 第41-45页 |
·建立实体基本原型 | 第45-48页 |
·建立传感器原型 | 第45-47页 |
·建立平台原型 | 第47-48页 |
·仿真场景的想定 | 第48-50页 |
·系统平台动作脚本的数据分配 | 第50-52页 |
·询问机的工作流程及其脚本实现 | 第52-55页 |
·询问机的工作流程 | 第52-54页 |
·询问机的动作脚本实现 | 第54-55页 |
·应答机的工作流程及其脚本实现 | 第55-60页 |
·应答机的工作流程 | 第55-58页 |
·应答机的动作脚本实现 | 第58-60页 |
·询问应答机的工作流程及其脚本实现 | 第60-62页 |
·询问应答机工作流程 | 第60-61页 |
·询问应答机的动作脚本实现 | 第61-62页 |
第6章 仿真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62-71页 |
·试验的条件 | 第62-64页 |
·试验的结果 | 第64-69页 |
·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