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耐湿性种质资源的评价和耐性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湿害的原因 | 第14-15页 |
| ·气体胁迫 | 第14-15页 |
| ·氧气亏缺 | 第14页 |
| ·CO_2过多 | 第14页 |
| ·乙烯过多 | 第14-15页 |
| ·离子胁迫 | 第15页 |
| ·减弱离子主动吸收 | 第15页 |
| ·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势(O/R) | 第15页 |
| ·湿害下的作物生理变化 | 第15-21页 |
| ·干物质积累、运输和分配 | 第15-16页 |
| ·光合作用 | 第16页 |
| ·呼吸速率 | 第16-17页 |
| ·营养代谢 | 第17页 |
| ·根系活动 | 第17页 |
| ·细胞透性、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 | 第17-18页 |
| ·植物内源激素 | 第18-19页 |
| ·乙烯 | 第18页 |
| ·ABA | 第18页 |
| ·IAA | 第18页 |
| ·GA和CTK | 第18-19页 |
| ·形态和生长发育 | 第19-21页 |
| ·地上部营养器官 | 第19页 |
| ·叶片 | 第19页 |
| ·分蘖 | 第19页 |
| ·茎 | 第19页 |
| ·根系的生长 | 第19-20页 |
| ·穗器官的发育 | 第20页 |
| ·产量和产量构成 | 第20-21页 |
| ·湿害鉴定方法及指标 | 第21-22页 |
| ·作物的耐渍性机理 | 第22-24页 |
| ·代谢适应 | 第22-23页 |
| ·无氧呼吸的启动 | 第22页 |
| ·细胞和个体生长发育的激素调节 | 第22-23页 |
| ·抗氧化机制的启动 | 第23页 |
| ·形态适应 | 第23-24页 |
| ·通气组织 | 第23-24页 |
| ·植物茎叶伸长 | 第24页 |
| ·提高耐湿性的途径 | 第24-28页 |
| ·改进选择方法改良种质 | 第25-26页 |
| ·分子标记法 | 第25页 |
| ·叶片黄化鉴定法 | 第25页 |
| ·根系特性法 | 第25-26页 |
| ·通过远缘杂交提高耐湿性 | 第26页 |
| ·通过培育转基因植物提高耐湿性 | 第26-28页 |
| 2 实验研究 | 第28-47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供试品种 | 第29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 ·调查与测定项目 | 第30-31页 |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31-33页 |
| ·产量与构成因子的相关性 | 第33页 |
| ·产量和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 | 第33-34页 |
| ·黄叶率 | 第34-36页 |
| ·植株生长性状 | 第36-38页 |
| ·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 | 第38-39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39-40页 |
| ·湿害对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大麦耐湿性与部分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关系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略语表 | 第51-52页 |
| 插图索引 | 第52页 |
| Index of Figures | 第52-53页 |
| 表格索引 | 第53页 |
| Index of Tables | 第53-54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