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前言 | 第7页 |
1.2 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 第7-8页 |
1.3 电网信息可视化解决方案 | 第8-9页 |
1.3.1 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 第8-9页 |
1.3.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 第9页 |
1.3.3 电网信息管理的可视化解决方案 | 第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电力系统地理信息化管理 | 第11-17页 |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2.1.1 GIS中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技术研究 | 第11页 |
2.1.2 时空系统(spatiotemporal system) | 第11-12页 |
2.1.3 地理信息建模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deling system) | 第12页 |
2.1.4 三维 GIS的研究 | 第12页 |
2.2 数字地球和数字电力系统 | 第12-15页 |
2.2.1 数字地球的概念 | 第12-14页 |
2.2.2 数字电力系统的概念 | 第14-15页 |
2.3 地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2.3.1 电力 GIS的一般设计思路 | 第15页 |
2.3.2 电力 GIS系统设计原则 | 第15页 |
2.3.3 电力 GIS的功能设计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可视化技术及其相关理论 | 第17-29页 |
3.1 可视化的科学概念 | 第17页 |
3.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意义 | 第17-18页 |
3.3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过程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3.4 科学计算可视化处理的数据 | 第19-20页 |
3.5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方法 | 第20-26页 |
3.5.1 二维平面数据场的可视化方法 | 第20-21页 |
3.5.1.1 颜色映射方法 | 第20页 |
3.5.1.2 等值线方法 | 第20页 |
3.5.1.3 立体图法和层次分割法 | 第20-21页 |
3.5.2 三维空间数据场方法 | 第21-23页 |
3.5.2.1 抽取表面信息的可视化方法 | 第21-22页 |
3.5.2.2 直接体绘制方法 | 第22-23页 |
3.5.3 向量场可视化方法 | 第23-25页 |
3.5.3.1 简化为标量 | 第23页 |
3.5.3.2 箭头表示方法 | 第23-24页 |
3.5.3.3 流线、迹线、脉线、时线 | 第24页 |
3.5.3.4 流带和流面 | 第24页 |
3.5.3.5 特征可视化 | 第24-25页 |
3.5.4 基于动画的可视化方法 | 第25-26页 |
3.5.4.1 稳定数据场的动态可视化技术 | 第25页 |
3.5.4.2 非稳定时间序列数据场的动态可视化技术 | 第25-26页 |
3.6 信息可视化 | 第26-29页 |
3.6.1 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 第26页 |
3.6.2 科学计算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的区别 | 第26-27页 |
3.6.3 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数字高程模型 | 第29-39页 |
4.1 概述 | 第29页 |
4.2 DEM的表示法 | 第29-30页 |
4.2.1 数学方法 | 第29页 |
4.2.2 图形方法 | 第29-30页 |
4.3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 第30-35页 |
4.3.1 规则格网模型 | 第30-31页 |
4.3.2 等高线模型 | 第31-33页 |
4.3.3 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 | 第33-34页 |
4.3.4 层次模型 | 第34-35页 |
4.4 DEM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 第35-37页 |
4.4.1 不规则点集生成 TIN | 第35页 |
4.4.2 格网DEM转成 TIN | 第35-36页 |
4.4.2.1 保留重要点法 | 第35页 |
4.4.2.2 启发丢弃法 | 第35-36页 |
4.4.3 等高线转成格网 DEM | 第36-37页 |
4.4.4 利用格网DEM提取等高线 | 第37页 |
4.4.5 TIN转成格网DEM | 第37页 |
4.5 DEM的分析和应用 | 第37-39页 |
4.5.1 格网DEM应用 | 第37-38页 |
4.5.1.1 地形曲面拟合 | 第37页 |
4.5.1.2 立体透视图 | 第37-38页 |
4.5.1.3 通视分析 | 第38页 |
4.5.1.4 DEM计算地形属性 | 第38页 |
4.5.2 三角网 DEM分析应用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电网电压值等高线可视化实现方法 | 第39-64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地理学中的等高线概念和产生原理 | 第39-40页 |
5.3 电网节点运行数据等高线可视化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5.4 电网电压值等高线可视化的实现 | 第41-63页 |
5.4.1 不规则三角形网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 第41-43页 |
5.4.1.1 Voronoi图 | 第41-42页 |
5.4.1.2 Thissen多边形 | 第42页 |
5.4.1.3 Delaunay三角网 | 第42页 |
5.4.1.4 Delaunay三角网局部最优化方法 | 第42-43页 |
5.4.2 Delaunay三角网的构建 | 第43-45页 |
5.4.2.1 逐点插入法 | 第43页 |
5.4.2.2 三角形生长法 | 第43-45页 |
5.4.2.3 分治算法 | 第45页 |
5.4.3 三角网的优化 | 第45-46页 |
5.4.4 内插等值点 | 第46-48页 |
5.4.5 找出线头和线尾 | 第48-49页 |
5.4.6 等值点追踪 | 第49-50页 |
5.4.7 等高线的拟合 | 第50-61页 |
5.4.7.1 分段三次多项式插值法 | 第50-54页 |
5.4.7.2 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法 | 第54-61页 |
5.4.7.2.1 Bezier曲线 | 第54页 |
5.4.7.2.2 B样条曲线 | 第54-55页 |
5.4.7.2.3 非均匀有理 B样条曲线 | 第55页 |
5.4.7.2.4 三次非均匀有理 B样条曲线 | 第55-56页 |
5.4.7.2.5 三次非均匀有理 B样条曲线矩阵表示 | 第56-57页 |
5.4.7.2.6 三次非均匀有理 B样条曲线的插值方法 | 第57-61页 |
5.4.7.2.7 三次非均匀有理 B样条曲线的插值方法流程图 | 第61页 |
5.4.8 运用算例 | 第61-63页 |
5.5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64页 |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