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的外化历程--荀子理想人格的现世功用
前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孔孟君子之道的内涵和演变 | 第7-17页 |
第一节 孔子“君子之道”的社会背景及内涵 | 第7-13页 |
1 社会背景 | 第7-9页 |
2 “君子之道”的本质内涵 | 第9-12页 |
3 君子理想人格的现实模式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孟子“君子之道”的时代背景及内涵 | 第13-17页 |
1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2 孟学思想主流--性善论 | 第14-16页 |
3 孟子的“君子之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荀子“君子之道”的外化体现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荀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 第19-25页 |
1 性恶论的思想渊源 | 第19-21页 |
2 性恶论的启示--化性起伪 | 第21-25页 |
第三节 荀子的君子之道 | 第25-29页 |
第三章 荀子思想对后世及海外学者的影响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对韩非的思想影响 | 第29-33页 |
1 韩非的继承与扬弃 | 第29-31页 |
2 韩非的哲学思想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对荻生徂徕的影响 | 第33-38页 |
1 徂徕学“祖型”说 | 第33-35页 |
2 徂徕学思想精髓 | 第35-38页 |
结语 荀子君子之道的现实意义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