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7页 |
第一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总体特征 | 第17-39页 |
一、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背景分析 | 第17-22页 |
1 、 从时代特征看 | 第17-18页 |
2 、 从国际背景看 | 第18-20页 |
3 、 从国内背景看 | 第20-22页 |
二、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22-35页 |
1 、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萌芽 | 第22-25页 |
2 、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25-31页 |
3 、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在建国后的曲折发展 | 第31-35页 |
三、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总体特征 | 第35-39页 |
1 、 探索性 | 第35-36页 |
2 、 理想性 | 第36-37页 |
3 、 人民性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9-69页 |
一、 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 | 第39-49页 |
1 、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 第39-45页 |
2 、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 第45-49页 |
二、 社会发展模式的构想 | 第49-55页 |
1 、 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 | 第49-50页 |
2 、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 第50-55页 |
三、 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 | 第55-59页 |
1 、 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 | 第55-58页 |
2 、 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 | 第58-59页 |
3 、 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预测 | 第59页 |
四、 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 第59-69页 |
1 、 需要动力观 | 第60页 |
2 、 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观 | 第60-62页 |
3 、 阶级斗争动力观 | 第62-64页 |
4 、 精神动力观 | 第64-69页 |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第69-9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影响 | 第69-79页 |
1 、 为毛泽东确立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 第69-73页 |
2 、 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 第73-77页 |
3 、 为毛泽东具体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 | 第77-79页 |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 第79-85页 |
1 、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探索 | 第79-83页 |
2 、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探索 | 第83-85页 |
三、 毛泽东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上的偏差 | 第85-92页 |
1 、 关于“大过渡”理论 | 第85-88页 |
2 、 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权利” | 第88-92页 |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92-110页 |
一、 在社会发展的目标设计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影响 | 第92-97页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 第92-94页 |
2 、 毛泽东与“大同”理想 | 第94-97页 |
二、 在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平等观念的影响 | 第97-104页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 第98页 |
2 、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 第98-104页 |
三、 在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104-105页 |
2 、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扬弃” | 第105-110页 |
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观 | 第110-130页 |
一、 现代化理论与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 第110-116页 |
1 、 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 第110-111页 |
2 、 对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 | 第111-116页 |
二、 依附理论与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对外开放思想 | 第116-123页 |
1 、 近代中国社会迟滞发展的根本原因 | 第117-118页 |
2 、 把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 第118-119页 |
3 、 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 第119-123页 |
三、 世界体系理论与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 第123-130页 |
1 、 “中间地带”理论 | 第125-126页 |
2 、 “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 第126页 |
3 、 “三个世界”理论 | 第126-130页 |
第六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第130-145页 |
一、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30-133页 |
1 、 从理论层面看 | 第130-131页 |
2 、 从实践层面看 | 第131-133页 |
二、 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原因分析 | 第133-140页 |
1 、 历史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 第133-136页 |
2 、 对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 第136-140页 |
三、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 第140-145页 |
1 、 从社会发展目标看 | 第140-142页 |
2 、 从社会发展模式看 | 第142页 |
3 、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 | 第142-143页 |
4 、 从社会发展动力看 | 第143-1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