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页 |
| 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奶牛乳房炎所造成的损失 | 第10-11页 |
| ·乳房炎的类型及症状 | 第11-12页 |
|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 第12页 |
| ·奶牛乳房炎的诱发因素 | 第12-13页 |
| ·奶牛乳房炎的传染途径 | 第13-14页 |
|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 第14页 |
|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第14-16页 |
|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6页 |
| 2 中药透皮给药概述 | 第16-17页 |
| ·中药外治的方法及机理 | 第16-17页 |
| ·中药外治的优点 | 第17页 |
| ·中药经皮给药的历史 | 第17页 |
| ·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 | 第17页 |
| 3 中药涂膜剂临床应用及药物释放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用于治疗烧烫伤 | 第18页 |
| ·用于治疗皮肤疾病 | 第18页 |
| ·用于治疗疼痛及麻痹 | 第18-19页 |
| ·用于治疗内科病 | 第19页 |
| ·涂膜剂中药物释放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 4 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 | 第20-21页 |
| ·蒲公英药理作用 | 第21-22页 |
| ·蛇床子药理作用 | 第22-23页 |
| ·木芙蓉和紫花地丁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 试验一 疗效试验 | 第24-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试验奶牛 | 第24页 |
| ·药物 | 第24页 |
| ·分组与给药 | 第24-25页 |
| ·疗效判定 | 第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 ·临床型乳房炎治疗效果 | 第25页 |
| ·隐性型乳房炎治疗效果 | 第25-26页 |
| 3 讨论 | 第26-27页 |
| 试验二 刺激性和安全性试验 | 第27-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试验动物 | 第27页 |
| ·试验药物 | 第27页 |
| ·皮肤刺激试验 | 第27页 |
|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第27-28页 |
| ·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 ·皮肤刺激性 | 第28页 |
| ·皮肤急性毒性 | 第28-29页 |
| ·口服急性毒性 | 第29页 |
| 3 讨论 | 第29-30页 |
| 试验三 体外抑菌试验和组分药对无乳链球菌LDH的影响 | 第30-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中药制备 | 第30页 |
| ·培养基制备 | 第30页 |
| ·菌液准备 | 第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 ·抑菌试验 | 第31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1页 |
| ·中药影响无乳链球菌LDH试验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抑菌效果 | 第31-32页 |
| ·中药对无乳链球菌最低抑菌浓度 | 第32页 |
| ·中药对无乳链球菌LDH的影响 | 第32页 |
| 3 讨论 | 第32-34页 |
| 试验四 抗炎试验 | 第34-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 第34页 |
| ·大鼠足跖肿胀试验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小鼠耳廓肿胀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 ·大鼠足跖肿胀试验结果 | 第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试验五 透皮试验 | 第37-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仪器 | 第37页 |
| ·绿原酸涂膜剂的制备 | 第37页 |
| ·透皮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HPLC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