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研究

摘要第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第9-11页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第9-10页
     ·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第10页
     ·关于行为科学与场所组织的理论研究第10-11页
     ·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理论研究第11页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11-12页
   ·研究框架第12-14页
第二章 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演变第14-23页
   ·西方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的历史回顾第14-18页
     ·萌芽——十九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第14-15页
     ·成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15页
     ·矛盾——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第15-16页
     ·回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第16-18页
   ·我国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发展的历程第18-19页
     ·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当代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的发展趋势第20-22页
     ·系统化第20-21页
     ·立体化第21页
     ·宜人化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概论第23-29页
   ·底部空间第23-26页
     ·高层公共建筑底部空间的概念第23-24页
     ·底部空间的特征第24-25页
     ·底部空间的属性第25-26页
   ·场地环境第26-27页
     ·场地环境的概念第26页
     ·场地环境的属性第26-27页
   ·整合第27-28页
     ·整合的原义第27页
     ·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的整合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功能形态的整合设计第29-39页
   ·底部空间环境的功能要素第29-31页
   ·底部空间环境的功能组织第31-34页
     ·功能类型分析第31-33页
     ·功能配置原则第33-34页
   ·底部空间环境的交通组织第34-38页
     ·交通组织结构第35-36页
     ·交通组织形态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第39-74页
   ·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第39-42页
     ·物质构成要素第39-42页
     ·人文构成要素第42页
   ·空间形态的整合方式第42-60页
     ·开敞空间第42-52页
     ·半开敞空间第52-56页
     ·封闭空间第56-60页
   ·场地环境的整合配置第60-64页
     ·铺地设计第60-61页
     ·绿化设计第61-62页
     ·水体设计第62-63页
     ·雕塑设计第63页
     ·设施设计第63-64页
     ·无障碍设计第64页
   ·空间形态的整合控制第64-68页
     ·指导思想第64-66页
     ·空间形态控制第66-68页
   ·空间环境的场所塑造第68-72页
     ·空间环境的场所性第68页
     ·空间的场所塑造第68-71页
     ·环境的场所塑造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建构第74-86页
   ·整合设计的原则第74-79页
     ·整体性原则第74-76页
     ·连续性原则第76-77页
     ·开放性原则第77-78页
     ·人性化原则第78页
     ·生态化原则第78-79页
     ·立体化原则第79页
   ·整合设计的目标第79-80页
   ·实例分析第80-84页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结语第86-87页
附录第87-96页
 图片目录第87-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单向流洁净室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福特《好兵》的叙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