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代理制法律冲突问题研究
1 导论 | 第1-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创新 | 第16-17页 |
·不足之处 | 第17页 |
2 法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17-22页 |
·西方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9页 |
·经济学和法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 第17-18页 |
·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第19-21页 |
·稀缺性假设 | 第19-20页 |
·“理性人”假设 | 第20页 |
·最大化假设 | 第20-21页 |
·法经济学在中国 | 第21-22页 |
·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21页 |
·主要学术成果 | 第21-22页 |
3 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9页 |
·代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两大法系代理制度之比较 | 第23-25页 |
·理论基础不同——区别论和等同论 | 第23-24页 |
·代理的范围和种类 | 第24-25页 |
·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25-29页 |
·外贸代理制的含义 | 第25-26页 |
·我国外贸代理的产生 | 第26-27页 |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的演变 | 第26页 |
·我国外贸代理立法 | 第26-27页 |
·外贸代理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 第27-29页 |
·代理制度的经济分析 | 第27-28页 |
·我国实行外贸代理制的意义 | 第28-29页 |
4 我国外贸代理立法及其冲突 | 第29-42页 |
·我国关于代理的法律规定及其冲突 | 第29-32页 |
·《民法通则》关于代理的规定 | 第29-30页 |
·《暂行规定》与《民法通则》的冲突 | 第30-31页 |
·《暂行规定》的基本内容 | 第30页 |
·《暂行规定》与《民法通则》的冲突 | 第30-31页 |
·《对外贸易法》与《民法通则》的冲突 | 第31-32页 |
·《合同法》与原有法律文件的冲突 | 第32页 |
·外贸代理制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 | 第32-34页 |
·立法主体的多元 | 第33页 |
·立法理念的差异 | 第33页 |
·新旧体制的交错 | 第33页 |
·法律移植的不适 | 第33页 |
·立法技术的粗疏 | 第33-34页 |
·有效审查机制的缺失 | 第34页 |
·外贸代理制法律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 第34-42页 |
·法律冲突的消极影响 | 第34-39页 |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 第34-35页 |
·消解了法律的功能 | 第35-36页 |
·增加了交易成本 | 第36-37页 |
·提供了寻租机会 | 第37-38页 |
·激励了机会主义行为 | 第38页 |
·阻碍了代理制的推行 | 第38-39页 |
·法律冲突的积极影响 | 第39-42页 |
·法律变迁的动力 | 第39-40页 |
·权利保障的源泉 | 第40-42页 |
·资源整合的契机 | 第42页 |
5 外贸代理制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42-51页 |
·法律冲突的前提下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42-48页 |
·法的效力层次原则 | 第43页 |
·《民法通则》《合同法》效力优于《暂行规定》 | 第43-44页 |
·《民法通则》与《合同法》效力辨析 | 第44-47页 |
·《民法通则》与《对外贸易法》的冲突效力辨析 | 第47-48页 |
·完善外贸代理立法消除法律冲突 | 第48-51页 |
·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制 | 第48-50页 |
·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制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制的过程 | 第49-50页 |
·完善外贸代理立法 | 第50-51页 |
·积极加入有关国际贸易代理的公约 | 第51页 |
6 法律冲突变迁中的农产品外贸代理问题 | 第51-62页 |
·外贸经营权审批制下的农产品外贸代理 | 第52-54页 |
·农产品内外贸市场的隔离 | 第52页 |
·独家垄断粮食外贸体制的实证分析 | 第52-54页 |
·外贸经营权登记制下的农产品外贸代理 | 第54-62页 |
·登记制下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方式 | 第54-58页 |
·自营方式 | 第54-56页 |
·订单农业 | 第56-57页 |
·外贸代理 | 第57-58页 |
·外贸代理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58-60页 |
·外贸代理的起源于农产品贸易 | 第58-59页 |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特点 | 第59页 |
·外贸代理的优点 | 第59页 |
·电子商务与外贸代理的兼容 | 第59-60页 |
·影响农户选择外贸代理的因素 | 第60-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