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仿真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
摘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10-17页 |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 第10-13页 |
·嵌入式系统 | 第10-11页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第11-13页 |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 第13页 |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方式 | 第13页 |
·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澄清 | 第14页 |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组织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软件体系结构 | 第17-26页 |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 第17-19页 |
·软件体系结构发展简史 | 第17-18页 |
·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 第18-19页 |
·软件体系结构的作用 | 第19-20页 |
·软件体系结构形式化与描述 | 第20-21页 |
·软件体系结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体系结构风格 | 第21-22页 |
·设计模式 | 第22-23页 |
·框架 | 第23-24页 |
·体系结构风格/设计模式/框架的区别 | 第24-25页 |
·选择软件总线体系结构的依据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软件总线 | 第26-38页 |
·软件总线概述 | 第26-27页 |
·软件总线的发展史 | 第26-27页 |
·软件总线的定义 | 第27页 |
·软件总线的现状与未来 | 第27页 |
·软件总线、构件与重用 | 第27-30页 |
·软件复用 | 第28-29页 |
·软件构件 | 第29-30页 |
·基于软件总线的典型设计 | 第30-36页 |
·COM | 第31-33页 |
·CORBA | 第33-36页 |
·软件总线基本模型 | 第36页 |
·为仿真平台设计总线结构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iBUS设计 | 第38-53页 |
·结构模型 | 第38-41页 |
·iBUS Core模型 | 第39页 |
·iBUS Adapter模型 | 第39-40页 |
·结构特性 | 第40页 |
·结构验证 | 第40-41页 |
·功能模型 | 第41-43页 |
·事件通道 | 第41-42页 |
·数据交换 | 第42页 |
·协议转换 | 第42-43页 |
·总线控制和管理 | 第43页 |
·设计模式 | 第43-46页 |
·发布/订阅 | 第43-44页 |
·适配器 | 第44-46页 |
·即插即用 | 第46-47页 |
·形式化描述 | 第47-49页 |
·工作原理 | 第49-50页 |
·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总线对比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仿真开发平台集成框架 | 第53-66页 |
·交叉开发与仿真开发 | 第53-56页 |
·交叉开发 | 第53-54页 |
·仿真开发 | 第54-56页 |
·仿真开发平台的需求 | 第56-57页 |
·仿真开发平台的设计 | 第57-58页 |
·基于iBUS的集成框架 | 第58-60页 |
·iBUS在框架中的原型实现 | 第60-63页 |
·集成验证 | 第63页 |
·仿真开发平台运行演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6-69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研究心得 | 第67-68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Z标记语言说明 | 第71-73页 |
致 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
一.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
三.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