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1.1 水与经济社会的思辯关系问题 | 第16页 |
1.1.2 水务管理体制问题 | 第16页 |
1.1.3 水务管理制度问题 | 第16-17页 |
1.1.4 水务市场运作机制问题 | 第17页 |
1.1.5 水务管理理论问题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20-2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城市水务管理系统现存问题与管理思路 | 第24-47页 |
2.1 城市水务系统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 第24-32页 |
2.1.1 现代化城市需要建立统一的城市水务管理体系 | 第24-25页 |
2.1.2 严峻的水资源环境局势亟待加强水务统一管理 | 第25-27页 |
2.1.3 改革影响水务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需要 | 第27-28页 |
2.1.4 建立合理的用水经济政策需要实施水务统一管理 | 第28-29页 |
2.1.5 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务统一管理 | 第29-30页 |
2.1.6 以城市水务统一管理保障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 第30-32页 |
2.2 城市水务实施系统性管理的优势 | 第32-33页 |
2.2.1 有利于克服城市水务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 | 第32页 |
2.2.2 有利于优化配置水资源 | 第32页 |
2.2.3 有利于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 | 第32页 |
2.2.4 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 第32-33页 |
2.2.5 有利于建设统一的水务市场和水务资产市场化运营 | 第33页 |
2.3 城市水务管理现存问题 | 第33-38页 |
2.3.1 管理体制性障碍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 第33-34页 |
2.3.2 水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的问题仍很突出 | 第34页 |
2.3.3 水务管理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34-35页 |
2.3.4 水价偏低阻碍削弱了水务建设与发展 | 第35-37页 |
2.3.5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问题 | 第37-38页 |
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 第38-42页 |
2.4.1 水资源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原因 | 第38-39页 |
2.4.2 对水资源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 第39-40页 |
2.4.3 思辩关系的转变 | 第40-41页 |
2.4.4 解决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社会的紧迫任务 | 第41页 |
2.4.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力道路 | 第41-42页 |
2.5 城市水务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 | 第42-47页 |
2.5.1 建立水权明晰运作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务市场 | 第42-43页 |
2.5.2 经济社会的用水行为务必与水的自然循环规律相协调 | 第43页 |
2.5.3 开放的水务融资市场是促进水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43-45页 |
2.5.4 节流优先是保障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 | 第45页 |
2.5.5 注重城乡用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问题 | 第45-46页 |
2.5.6 运用综合措施保障城市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第3章 城市水务系统与管理理论 | 第47-78页 |
3.1 城市水务系统构成及发展方向 | 第47-55页 |
3.1.1 城市水务系统基本结构 | 第47页 |
3.1.2 城市现存水系统供需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3.1.3 城市现存水务管理系统分析 | 第48-51页 |
3.1.4 城市水务管理系统发展方向 | 第51-55页 |
3.2 城市水务系统性结构特征分析 | 第55-59页 |
3.2.1 耦合性特征 | 第55-56页 |
3.2.2 整体性特征 | 第56-57页 |
3.2.3 层次性特征 | 第57-58页 |
3.2.4 动态性特征 | 第58-59页 |
3.3 城市水务系统性管理依据与发展目标 | 第59-61页 |
3.3.1 城市水务实施系统性管理的依据 | 第60-61页 |
3.3.2 城市水务系统性管理发展目标 | 第61页 |
3.4 城市水务系统性管理的原则 | 第61-64页 |
3.5 城市水务系统性管理的内容 | 第64-71页 |
3.5.1 水务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 第64-65页 |
3.5.2 水务政策管理 | 第65-66页 |
3.5.3 水权管理 | 第66-69页 |
3.5.4 水务市场的建设与管理 | 第69-71页 |
3.6 城市水务系统性管理方法论 | 第71-73页 |
3.6.1 法律法规管理 | 第71页 |
3.6.2 行政管理 | 第71-72页 |
3.6.3 经济管理 | 第72页 |
3.6.4 技术管理 | 第72-73页 |
3.7 城市水系统供需平衡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8页 |
3.7.1 模型基本结构 | 第73页 |
3.7.2 模型水量平衡关系 | 第73-74页 |
3.7.3 模型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休系 | 第74-78页 |
第4章 城市水务市场的构建与运作 | 第78-101页 |
4.1 城市水务市场 | 第78-80页 |
4.1.1 城市水务市场涵义与交易关系 | 第78-79页 |
4.1.2 城市水务市场的性质与特征 | 第79-80页 |
4.2 城市水务市场构成要素分析 | 第80-83页 |
4.2.1 交易物 | 第80-82页 |
4.2.2 卖方 | 第82页 |
4.2.3 买方 | 第82页 |
4.2.4 管理机构及职能 | 第82页 |
4.2.5 中介组织与作用 | 第82-83页 |
4.3 城市水务市场容量 | 第83-84页 |
4.3.1 地理边界及特征 | 第83页 |
4.3.2 交易物范围的界定 | 第83页 |
4.3.3 交易量及限制性因素 | 第83-84页 |
4.4 城市水务市场的建管原则 | 第84-87页 |
4.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4页 |
4.4.2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整体效益的原则 | 第84页 |
4.4.3 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 第84-85页 |
4.4.4 产权主体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原则 | 第85-86页 |
4.4.5 政治民主协商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 第86页 |
4.4.6 保障基本生活、环境用水,鼓励有序有效竞争的原则 | 第86-87页 |
4.5 城市水务市场运作机制 | 第87-101页 |
4.5.1 涉水事务政治民主协商机制 | 第87页 |
4.5.2 供水、污水处理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 第87-88页 |
4.5.3 用水技术和设备设施实行市场准入制 | 第88-89页 |
4.5.4 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 第89页 |
4.5.5 城市新增可供水量评价模式与评价方法 | 第89-93页 |
4.5.6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问题及决策分析案例 | 第93-101页 |
第5章 水权与水务市场 | 第101-119页 |
5.1 水权及其特征 | 第101-104页 |
5.1.1 水资源国家所有制 | 第101页 |
5.1.2 水权与使用权 | 第101-102页 |
5.1.3 水权特征 | 第102-104页 |
5.2 水权制度的涵义及水权界定 | 第104-105页 |
5.2.1 水权制度的基础—产权经济学 | 第104-105页 |
5.2.2 水权制度 | 第105页 |
5.2.3 水权界定 | 第105页 |
5.3 水权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105-107页 |
5.3.1 水资源优化配置制度 | 第105-106页 |
5.3.2 取水许可制度 | 第106页 |
5.3.3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第106页 |
5.3.4 计划用水、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 第106页 |
5.3.5 节约用水制度 | 第106页 |
5.3.6 水质管理制度 | 第106-107页 |
5.4 城市初始水权配置模型 | 第107-113页 |
5.4.1 合理配置初始水权的意义 | 第107页 |
5.4.2 初始水权配置原则 | 第107页 |
5.4.3 水权优先顺序 | 第107页 |
5.4.4 水权分配相关机会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 第107-112页 |
5.4.5 水权的取得与管理 | 第112-113页 |
5.5 水权市场化运作 | 第113-119页 |
5.5.1 水权交易的动因 | 第113页 |
5.5.2 水权交易的制度性障碍及出路分析 | 第113-115页 |
5.5.3 水权交易的范围 | 第115页 |
5.5.4 水权定价 | 第115-116页 |
5.5.5 水权交易程序 | 第116页 |
5.5.6 国外水权市场化经验 | 第116-118页 |
5.5.7 我国水权转让的实践 | 第118-119页 |
第6章 排水权与水务市场 | 第119-138页 |
6.1 我国水环境基本状况与管理思路 | 第119-121页 |
6.1.1 水环境基本状况 | 第119-120页 |
6.1.2 水环境管理现状 | 第120页 |
6.1.3 水环境治理思路 | 第120-121页 |
6.2 水环境纳污能力评价 | 第121-125页 |
6.2.1 影响水环境纳污能力的因素 | 第121-122页 |
6.2.2 水功能区分类 | 第122-124页 |
6.2.3 水环境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 第124-125页 |
6.3 初始排污权的合理配置与定价方法 | 第125-132页 |
6.3.1 合理配置的动因 | 第125页 |
6.3.2 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与排污权的关系 | 第125-127页 |
6.3.3 初始排污权配置原则 | 第127页 |
6.3.4 排污权定价指导思想与方法 | 第127-132页 |
6.3.5 初始排污权的合理配置方法 | 第132页 |
6.4 排污权市场化运作 | 第132-138页 |
6.4.1 排污权交易原理 | 第133-134页 |
6.4.2 排污权交易能激励实现水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 第134-135页 |
6.4.3 排污权交易可促进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 第135-136页 |
6.4.4 排污权交易的“帕累托”改进 | 第136-138页 |
第7章 水价政策与水价格制定模式 | 第138-159页 |
7.1 水价政策与水价改革进展 | 第138-145页 |
7.1.1 我国水价实施沿革 | 第138-139页 |
7.1.2 现行水价政策 | 第139-140页 |
7.1.3 水价改革进展与成效 | 第140-142页 |
7.1.4 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2-145页 |
7.2 可持续利用水价格模式 | 第145-150页 |
7.2.1 水价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第145-146页 |
7.2.2 水价构成要素 | 第146-147页 |
7.2.3 可持续利用水价格模式 | 第147-148页 |
7.2.4 可持续利用水价定价方法 | 第148-150页 |
7.3 案例—泰安市城市水价调整规划 | 第150-159页 |
7.3.1 水资源费调整规划 | 第150-152页 |
7.3.2 城市供水工程水价调整规划 | 第152-154页 |
7.3.3 城市污水处理费调整规划 | 第154-156页 |
7.3.4 泰安市城市商品水价调整规划 | 第156-157页 |
7.3.5 水价政策与法律建议 | 第157-159页 |
结论 | 第159-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