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黑液水煤浆的开发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锅炉沾污结渣危害及本文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电站锅炉沾污结渣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沾污结渣的含义 | 第14页 |
·受热面沾污结渣灰沉积过程机理 | 第14-16页 |
·矿物质对沾污结渣的影响 | 第16-19页 |
·锅炉沾污结渣诊断与监控技术 | 第19-23页 |
·常用沾污结渣诊断技术 | 第20-22页 |
·沾污结渣诊断监控系统及吹灰优化 | 第22-23页 |
·煤灰结渣倾向性预测指标 | 第23-27页 |
·常规判别方法 | 第23-25页 |
·非常规评判方法 | 第25-26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26-27页 |
·防治与减轻沾污结渣的措施 | 第27-29页 |
·锅炉设计方面 | 第27-28页 |
·现场运行方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黑液水煤浆沾污结渣试验及其热流动态特性研究 | 第33-49页 |
·引言 | 第33页 |
·黑液浆沾污结渣热态试验炉概况 | 第33-34页 |
·试验煤浆的燃料特性及流变特性 | 第34-39页 |
·试验煤浆的煤质分析 | 第34-36页 |
·煤浆粘度特性和流变特性 | 第36-39页 |
·炉内温度场的分布 | 第39-41页 |
·炉膛热流动态特性研究 | 第41-47页 |
·灰污热流计研制及应用 | 第41-43页 |
·灰沉积层晶相组成及微观形态分析 | 第43-45页 |
·灰粒沉积速率研究 | 第45页 |
·吸收热流衰减速率研究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黑液水煤浆灰沉积特性及微观物化研究 | 第49-71页 |
·引言 | 第49页 |
·黑液水煤浆灰沉积特性研究 | 第49-55页 |
·灰渣表观物理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灰渣平均沉积速率 | 第50-51页 |
·灰渣样品的晶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分析 | 第51-53页 |
·灰渣沉积过程机理研究 | 第53-55页 |
·用电子探针研究灰渣沉积过程机理 | 第55-62页 |
·灰渣样品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56-57页 |
·主要致渣矿物元素在渣层中的分布规律 | 第57-60页 |
·初始沉积层中矿物元素的分布规律 | 第60-62页 |
·黑液水煤浆灰渣微观物化研究 | 第62-68页 |
·炉内典型灰渣成分及熔融特性 | 第62-63页 |
·炉内典型渣样的矿物晶相分析 | 第63-67页 |
·炉内典型渣样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新汶辽河水煤浆熔融特性研究 | 第71-79页 |
·引言 | 第71页 |
·炉内灰渣熔融特性的变化规律 | 第71-72页 |
·炉内灰渣灰成分的变化规律 | 第72-75页 |
·炉内灰渣矿物晶相研究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沾污结渣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79-95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七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 第80-85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评判模型的校验 | 第83-84页 |
·沾污结渣模糊综合评判的程序实现 | 第84-85页 |
·粗糙集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权系数计算中的应用 | 第85-92页 |
·粗糙集理论概述 | 第85-87页 |
·基于粗集理论的权系数确定方法 | 第87-88页 |
·基于粗糙集计算权系数的结渣评判模型 | 第88-90页 |
·模型评判实例 | 第90-92页 |
·本文模型在试验煤浆上的应用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全文总结 | 第95-97页 |
·创新点 | 第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